返回栏目

昔阳县西峪村脱贫致富见闻记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责任编辑: 昔阳县老促会

走进西峪,别有一样山庄庄里闹闹市的景气。

西峪是革命老区村。地处偏僻山区,盘踞于山涌着山、沟连着沟的峡谷地段,却蕴藏了别样的地缘文化,曾是抗战时期的秘密策源地、游击活动热火区。这里的人们淳朴向上,坚守着资源贫乏、生活艰苦的一方故土,却孕育了浓厚的乡土情怀。乡亲们为着建家治业奋斗不息,砥砺前行,不断改变着落后。

2017年底西峪村实现了脱贫。他们在老区开发、脱贫攻坚的时代潮涌中乘风破浪,开发出了以粮牧产加销和红色旅游业为一体的供给性产业,营造了合作共建共赢、公益文化共享的农家型生活……呈现出民心村心致富一条心,农业农贸旅游文化业三产共兴的闹市般山村光景来。

 

一心三产乐山村

 

——昔阳县西峪村脱贫致富见闻记

 

□昔阳县老促会 / 赵兑祥

一、“戏窝”村里的民心谱

 

西峪村中央专门保留下一座古戏楼,村里老小好戏,也有“戏窝”村之说。什么除暴安良、忠奸爱恨、国泰民安、繁荣昌盛,诸多正能传承,早已化作老少爷们心中朴素的向往宿梦。

为了过上好日子,乡亲们在党的领导下闹革命、搞建设,艰苦奋斗治家园。改革开放以来,山村发展巨变,村民致富了,有的户还搬进县城住楼房。然而毕竟山庄窝铺,地偏物贫,即使温饱,可仍有不少农户不富裕。青壮劳力都外出打工,村上仅留老人妇女守耕牧养,自然显得孤村僻静,对此,村人不屑戏称为“孤寡老人村”。

2012年,一直在外打拼的刘春兰在村里人的提议下,为了改变“老人村”现象回村当了村长。

新官上任三把火,可面对村集体没有任何收入,农户又各自为业,着实不敢盲动冒闯。于是他召集村干委员开会,和村里老农商量,把村情村史村底子摸了个透,经过思虑,他理捋出三点治村要旨来:一要守土兴农,强村先固本;二要从需求里头寻找资源;三要按民意办事聚民心。

村民的心声就是欲望,有欲望就有力量。认准这一点,先办了几件事。修了西峪族谱、村史室,陈列了王、白、刘三氏家族谱,编制了村史延革;修护了“西峪惨案烈士纪念塔”;兴办了党员活动室和文化图书室,增置了文化、科技、经济类图书资料;整修了村貌环境。这几件事,虽不算什么三把火,倒是办在了村民心向的节点上。每逢清明、年节,人们都要来祭拜祖宗、先烈,相互畅议家族延续、村史兴衰;党员也定时开展纪念塔祭祀活动。公共活动空间的提供,让人们可以聚在一起,聊天谈论时势,话家常、比邻村、说市场,增进了宗亲感、村心感,增长了见识。

村里似乎又热乐起来了,算是新官上任的第一步吧!

 

二、镌石旗下的合作社

 

在村东面入村拐弯口,大道南侧是矗立的断崖,崖壁上人工凿刻出宏大的石壁大旗和“勿忘历史”几个大字,真有风展红旗断崖飘飘的鲜活生动。它是刘春兰回村后凿筑的。崖旗与纪念塔隔沟相望,它是继承先烈遗志、建设小康的进军旗;还是打破劳作旧习、力推专业合作的见证旗。 

习惯以承包企业营商去看问题的刘春兰,研究起农业来,虽然行业有别,却能确诊要害:村里的山地条件,严重制约机耕机作;青壮劳力打工,影响农田失修、地力下降;妇老从农,滞后科技兴农、调产增收;更突出的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调产不成规模、农户收成悬殊、贫瘠地块荒欠的问题,生产投入、科技运用、生产资料供给不足问题等等。这些矛盾相互交错,困扰农业生产发展,实际也是村民心里纠结的心声。

他要打开山门、举旗创业,于是个人出资凿筑了崖壁大旗,打开这堵挡眼的断崖,开展了合作共赢的创建工作。按照动员农户全部加入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目标,办起了农业和林牧两个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选配具有农牧经营、管理、科技、农机、交际特长的能人,组成合作组委会,开展合作共赢活动。

同时,也推进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整修山坡地600余亩,修筑机耕路6条13公里,新增农机具24台件。村里还引来了自来水,安装管道20千米,解决了百年缺乏饮用水的困难,圆了相传井蛙庙里的活水梦。

 

三、西河谷上的又一村

 

西峪村夹在南北两座大山的沟谷里,村落座北向南,沿西河边北侧随坡而建。当年,人们硬是靠着一种学大寨的精神,仅凭锤头、钢钎、铁绳、抬杆和镢头、平车、朴篮等工具,治河造地,砌碹高3米,宽4米,长4里的石砌涵洞,让河水从涵中流去,河面上造成平展展的一堰堰沟地来。刘春兰至今都记得当时的顺口溜:“下流水,上种地,打起仗来好战备。”这在当年,西峪村都是坡梁洼地的情况下,人工造出500亩沟地良田,等于新造了一个村的产业。

现在,又在这块沟片地上,引投资、找市场,立足本土,开拓粮牧特色新产业。在扶贫政策的引导下,兴建了两个小型加工企业,小杂粮加工销售合作社和畜牧屠宰加工厂,再让收入翻了一个番。

以合作社为主体,小杂粮加工,投资150万元,建筑厂房面积500平方米,建装了绿色包装加工设备,健全了收购、储存、生产、营销等配套运行管理体系,达到每年购销50万斤小杂粮的经营规模。屠宰场投资1400万元,建筑面积13300平方米,全流程机械配套的现代屠宰场,以鲜牛肉生产为主,兼营其他畜产,年产规模可达300吨。两厂的建成,可安置劳动力50多个,也为订单农业打下了基础,进而带动周边小杂粮、畜牧业生产的扩规。

 

四、纪念塔前的旅游业

 

村民眼看着合作经济、农业基建和加工厂的相继建成,高兴地人说:“咱也端端当农业工人、经纪人的铁饭碗”,可刘春兰心里想的是怎么把饭碗“铁”起来。他把心思放在了小杂粮、畜产品的需求上,把目光盯在了城乡连接的渠道纽带上,把算盘打在了“精神财富怎么变钱”上。         在村里古戏楼和几处旧宅的东头,高高耸起的“西峪惨案烈士纪念塔”,是叶剑英元帅的题字。当年西峪抗战烈火,就是本村王氏兄弟二人点燃。他俩乘借村里唱戏人多的时机,跃上戏台激昂宣讲,发动人们参加抗日斗争,随之西峪成了抗战革命的活跃地、先进村,也因此遭受了日寇的残酷迫害,村人为了保护抗战革命组织,惨遭血腥屠杀,386人壮烈牺牲……西峪人没有退却,而是擦干血泪再送子参军。

这是一座永垂不朽的纪念塔,它是用烈士的鲜血浸染,一代英烈的精魂筑铸,镌刻着抗战先烈的英雄壮志,也是西峪人千百年来前仆后继、自强不息的里程碑。

2016年西峪村委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开发红色旅游文化产业。

他们整修了纪念塔,兴建了纪念塔文化广场,广场与塔之间,保留了日寇枪杀、活埋人的旧亮圈坑遗迹,广场再往南是东西延展的停车活动场地,整体形成由高到低、从北向南呈阶梯状分布的恢宏景观。广场东侧,修建了“西峪惨案”纪念馆,馆内收藏了大量的史迹和《西峪惨案》电影展,挂牌了“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与大寨干部学院相对接联创,形成更为丰富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同时,丰富旅游观光内涵,不断延展观光景点。恢复了抗日游击时的秘密交通要道,既可供人们徒步锻炼,又给人革命履程的体验怀念。还开发了学大寨改河造地修涵洞的旧迹,也改建成进行艰苦创业精神教育的课程之一。2018年7月,山西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山西省农业厅、山西省扶贫开发办公室联合公布了首批全省旅游扶贫示范村名单,西峪村在列。

 

五、村官心中的好光景

 

经过几年的奋斗,一改冷落的山村旧貌,村里日子好起来啦。

村容村貌发生巨变。环抱村庄的山坡上,丛生掩映,顺着当年游击交通小道新筑的石阶而上,半山腰筑了亭子,身在亭中,亭塔相望,一览全庄:界——李公路从村前穿过,纪念塔文化广场宽阔崭新,展览馆气势庄严,水泥街平滑整洁,街树、街灯成型成行,农家院舍洁新明亮,合作社、加工厂更添山村的靓丽风光。全村300户686口人,人均收入8000元,存款达到千万元,人均1.5万元;老人们享有村集体发给的白面、大米、油等;共有小汽车、摩托车50余辆,手机400多部。老人们可享受日间照料中心生活,村民全部享有医保和医疗保健服务,开设了文化文艺和健身活动场所,群众文化生活多样。村民耕有所获,劳有所酬,享受劳动收获的喜悦。村民的幸福感、村心感也在增强。

村官看到大家的欣喜,也有几分满足欣慰。欣慰的是初心如愿即:为人村官,为人办事,顺人心声,如己所欲;满足的是付出和所获,正如他所说的:“农业是咱农村之本,既得守住又要发展;杂粮、畜产加工和旅游这些事,要真正成型成产,可不是一点半点困苦,好在往后出力有处使,有个好结果好收获。”大概这就是他的村心感、生活观吧!

说到了要继续发展好,还是很不容易的事,他开玩笑说:这叫“老鼠驮瓮,大头在后”,小杂粮加工销售,光靠本村产出是不够的,要成为基地,要走区域小杂粮订单供给的路,要借旅游拓市场,赵璧、闫庄东五乡就是小杂粮基地。扩大畜牧养殖和提高肉产品质量这是关键。旅游文化可不是简单事,涉及农家乐、观光景点,想不到的文化资源,很多很多……

 

西峪村,一改“老人村”现象,村民的心气振奋起来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城乡供需的进步,咬定三项产业格局的不断完善发展,振兴西峪可见前景。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电脑版   |   移动版

 

山西省老区建设促进会主办

网站版权所有:山西红色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网站备案编号:晋ICP备19004976号-1 

公安备案编号:晋公网安备14010702074457号 

技术:红色山西网运营团队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东仓巷甲4号

邮箱:redsx@sina.com

执行总监:13283623983

违法与不良信息投诉电话:0351-211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