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刘伯坚临刑前写给妻子一封信,怎料爱人先一步牺牲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责任编辑: 红色山西网

1935年3月21日,刘伯坚壮烈牺牲在江西省大余县金莲山刑场,时年40岁。

刘伯坚慨然就义的第二年,他的几封遗书被辗转交给了周恩来。

周恩来看到遗书后,潸然泪下,60年代中期,周恩来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向外宾介绍这些珍贵的遗墨时,曾动情地介绍道:“这是我的老战友刘伯坚同志给他亲人的最完整的遗书,也是我党一份珍贵的遗产。”

他是周恩来的老战友,临刑前写给妻子一封信,怎料爱人先一步牺牲

刘伯坚

刘伯坚,祖籍江西,1895年1月9日出生于四川巴中县(今平昌县)。早年曾就读于成都高等师范学堂(四川大学前身)。1920年赴欧洲勤工俭学;1921年与周恩来等发起组织中国少年共产党,1922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入东方大学学习。应邀在冯玉祥部任国民军第二集团军总政治部副部长,后来再次被派往苏联学习军事,并出席了中共六大;到中央苏区后,任苏区工农红军学校政治部主任,参与领导宁都起义并任红5军团政治部主任,后任中革军委总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中央红军长征后,留在苏区坚持斗争。1935年3月率部队突围时不幸负伤被捕,21日壮烈牺牲。

经受“五四”运动革命洗礼 赴法勤工俭学

刘伯坚,原名永福,祖籍江西,1895年生于四川巴中县(今平昌县)一个开栈房的小商业者家庭。1912年,刘伯坚17岁时离开父母,先后进金斗寨高等小学、巴州中学、省立万县师范学校等校读书。1917年,军阀割据,战火连年,世道艰难,刘伯坚难于安心求学,辍学回到家乡龙岗寺。

刘伯坚返回家乡后,东借西贷,筹集了外出求学的路费。不久,他告别父母到了成都,考进成都高师(现四川大学)补习外语。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了。革命风潮席卷全国,刘伯坚积极投入运动。他在成都上街游行,发表演说,散发传单,救护受伤同学,勇敢地与反动警察作斗争,经受了“五四”运动的革命洗礼。

1919年秋,刘伯坚为出国留学离开成都赴北京,考进吴玉章办的北京高等法文专修馆学习法语。在那里,他结识了赵世炎、林修杰等爱国青年。刘伯坚应赵世炎之邀,为他主办的《工读》杂志撰写了白话体长诗《秋月》。刘伯坚在诗中借景抒情,强烈地倾诉了内心对旧社会黑暗世界的厌恶和憎恨,对俄国十月革命道路的向往,对光明新世界的渴望和追求。

1920年的3月,刘伯坚在李大钊组织的“少年中国学会”的活动中,与周恩来相识。同年春夏之交,刘伯坚结束了在高等法文专修馆的学习,办好了去法国勤工俭学的手续。6月25日,他与97名留法学生一起登上了法国货轮波尔多斯号,从上海起航,经过40多天的海上颠簸,于8月4日到达了法国的马赛港。他们由马赛改坐火车,于第二天到达法国首都巴黎,见到了先期在此学习的赵世炎、蔡和森、李立三、陈毅、李富春等。

努力学习马列主义 成为自觉的共产主义战士

1921年春天,刘伯坚、陈毅、赵世炎、李立三、王若飞、蔡和森等领导勤工俭学同学开展了反对北洋军阀丧权辱国的斗争。这次斗争虽然遭到挫折,但它体现了勤工俭学同学团结起来与军阀政府作斗争的勇气。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欧洲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使刘伯坚获得许多革命知识和革命经验。此外,刘伯坚努力学习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从而开阔了思路,懂得了革命的基本原理,逐渐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欲使祖国富强,当从世界改革史中求之”,他认为要使中国摆脱贫困,必须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刘伯坚从一个只知爱国而不知怎么去做的青年转变成为自觉的共产主义战士。

由“少共”党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了。刘伯坚以及旅欧的广大青年异常兴奋,他们看到了中国的希望。这年冬天,由赵世炎、周恩来等发起,邀请部分革命团体的代表在巴黎召开会议,商讨成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事宜。

他是周恩来的老战友,临刑前写给妻子一封信,怎料爱人先一步牺牲

刘伯坚

1922年3月,刘伯坚在比利时建立了旅比中国少年共产党,并任旅比支部书记。同年6月,他代表旅比支部出席了在巴黎召开的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出席这次会议的有18人,代表40余名“少共”党员。这次会议,选举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总支部领导成员,赵世炎任总支部书记,周恩来为宣传委员,李维汉为组织委员。同年秋,根据国内党中央的决定,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旅欧组织。“少共”党员凡符合中共党员条件的即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3年,刘伯坚赴莫斯科,入东方劳动者大学,并因待人和蔼及处理问题老成持重,被中国学生推为中共旅莫支部书记达三年之久。当时,这个支部不但管理中国党员学生的组织活动,还要负责工作分配和生活,被同志们称作“党内驻苏大使馆”,刘伯坚成了“大使”。

与陕西才女结婚 在西北军中传为佳话

1926年春,冯玉祥因自己率领的西北军失败,到苏联“考察”并求援,刘伯坚参加接待。冯玉祥表示要学习苏军的政治工作经验,并邀请刘伯坚回国任国民联军的政治部副部长。刘伯坚到西北军后,同上层人物建立了很好的统战关系,还积极用革命思想改造这支从军阀阵营中分裂出的部队。出乎意料的是他还在这里遇到了人生的另一半。

他是周恩来的老战友,临刑前写给妻子一封信,怎料爱人先一步牺牲

刘伯坚与王叔振的结婚照

王叔振,陕西三原人,是西安女子师范学校的学生。她受五哥王君毅(原北大学生)进步思想的影响,成为学生运动中的积极分子。因经常出入于部队,王叔振与刘伯坚相识了。他们志同道合,思想、爱好一致,彼此产生了爱情。1927年3月,由邓宝珊、张玉燕夫妇证婚,刘伯坚与王叔振结婚。婚后,王叔振在国民军联军政治部担任秘书工作,并由刘伯坚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们的结合在西北军中一时传为佳话。

发起宁都暴动 并编为红五军团

1927年4月6日,武汉国民政府决定将国民军联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仍由冯玉祥任总司令,刘伯坚任总政治部部长。

正当革命形势迅速发展之际,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形成宁汉分裂局面,大批共产党员遭逮捕、被杀害。刘伯坚与西安党组织发动了陕西省和西安市群众声讨蒋介石的运动。

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出师北伐,战事发展顺利、迅速,5月底,先后攻克了洛阳、郑州,与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唐生智部会师,实现了中共北方区委制定的与南方北伐军会师中原的决策。

他是周恩来的老战友,临刑前写给妻子一封信,怎料爱人先一步牺牲

五原誓师。左一为冯玉祥,右一为刘伯坚

同年6月,形势逆转,冯玉祥在军队里实行“清党”(清除共产党人)。刘伯坚被迫离开了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之后,党中央派他再度赴苏联,入伏龙芝军事学院,与刘伯承等一同学习。1930年,他回到上海,翌年又进入江西中央苏区,先后任军委秘书长、红军党校政治部主任。此时,蒋介石将中原大战中被他打败收编的西北军主力第二十六路军调到江西“剿共”,并由中央军在后面督战。这种“一石两鸟”的毒计激起西北军官兵极大愤慨。中央军委马上派刘伯坚主持策反工作,终于使该部1.7万人在宁都暴动,并编为红五军团。刘伯坚随后担任了该军团政治部主任,将这支部队改造成中央红军的主力之一。

“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

1934年10月,红军主力离开江西长征,刘伯坚被留下任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20万国民党军队将留下的3万红军(半数系不能远征的伤病员)压缩到赣南一隅,中央分局书记项英在几个月后才接受陈毅的建议,下令分路突围,开展游击战,可惜为时已晚。1935年3月初,刘伯坚在战斗中左腿中弹,不幸落入敌手。在被囚的17天中,他坚贞不屈,视死如归。他在遗书中把自己的一生归结为:“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并以“我为中国作楚囚”自豪。临刑前,刘伯坚写了最后两封信,他预言:“不久的将来中国民族必能得到解放”,他的“鲜血不是空流了的”。信中谆谆叮嘱他的亲人:“最重要的,诸儿要继续我的志向,为中国民族的解放努力流血,继续我未完成的光荣事业”。

最后一封信写给爱人

从以后收集到的信息可以看出,从被捕到牺牲,刘伯坚共给亲人写了四封书信,其中三封反复嘱咐兄嫂找到虎、豹、熊三个儿子以及对他们的期望。最后一封信是写给他的爱人王叔振的,信是这样写的:

“叔振同志:

我的绝命书及遗嘱你必能见着,我直寄陕西凤笙及五六诸兄嫂。

你不要伤心,望你无论如何要为中国革命努力,不要脱离革命战线,并要用尽一切的力量教养虎、豹、熊三幼儿成人,继续我的光荣的事业。

我葬在大庾梅关附近。

十二时快到了,就要上杀场,不能再写了,致以最后革命的敬礼。

刘伯坚

三月二十日于大庾”

然而,刘伯坚并不知道,在他写这封信之前,对党和革命无限忠诚的妻子已先他一步在闽西游击区光荣牺牲了。

他是周恩来的老战友,临刑前写给妻子一封信,怎料爱人先一步牺牲

刘伯坚与妻子王叔振

“我党我军政治工作第一人”

刘伯坚牺牲后,毛泽东曾给予高度评价,称其为“我党我军政治工作第一人”。

刘伯坚、王叔振的三个孩子都在难以尽述的艰难中长大成人,并先后被中央找到。1979年5月,刘伯坚、王叔振这对著名的革命夫妻,在双双壮烈牺牲44年后,他们的三个儿子在北京聚首,三个男子汉紧紧拥抱在一起,沉浸在悲恸、激动、自豪的复杂情绪中,这种情绪过后,重新涌聚在三兄弟心中的,是对父母无尽的缅怀。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刘伯坚生前留下几封遗书,体现了一个共产党人对亲人与革命伙伴的眷恋与不舍,更体现出一种为坚持理想信念不惜牺牲生命的革命大无畏精神,激励着无数后来者奋勇向前。

如今,在平昌县城北佛头山,矗立着一座23.55米高的刘伯坚烈士纪念碑,碑体正面是邓小平亲笔题写的“刘伯坚烈士纪念碑”8个镏金大字。

他是周恩来的老战友,临刑前写给妻子一封信,怎料爱人先一步牺牲

刘伯坚烈士纪念馆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电脑版   |   移动版

 

山西省老区建设促进会主办

网站版权所有:山西红色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网站备案编号:晋ICP备19004976号-1 

公安备案编号:晋公网安备14010702074457号 

技术:红色山西网运营团队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东仓巷甲4号

邮箱:redsx@sina.com

执行总监:13283623983

违法与不良信息投诉电话:0351-211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