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又到粽子飘香时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责任编辑: 红色山西网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与春节、中秋节、清明节一样,在世界范围内具有一定的文化影响力。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端午节现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又到粽子飘香时

□泽州县老促会 / 秦向东

端午节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为纪念两千多年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而形成的。在两千多年前,诗人屈原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崛起而努力上谏,救亡图存地奋斗多年之后,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怀着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寡欢心情,心绪低落地仇恨奸佞之臣的目光投向养育了他一生,养育着楚国人的河流——汨罗江。这一天,他牵着心爱的白马一步一踉跄地向江边走去,飞身沉进滔滔江水,从此一个民族最华丽的诗章从千山百谷之间耸起,成为中华民族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辉煌。从此一个忠胆之士的拳拳爱心,成为一个国度里最沉重的一页,从而千百年流传着直至流传到现在。

纵观历史长河,无论哪个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也抵不上一个诗人和着泪水唱出的历史最强音。从而每年的端午节,整个华夏大地到处是一片怀念之声。人们用糯米和着汨罗江水,用江边萋萋的苇草叶裹着,放在熊熊燃烧大火上蒸腾,尔后连同染上色彩更显醒目刺眼的花馍,撒进汨罗江,意图让鱼儿水怪吃掉粽子及花馍,而放弃吃诗人屈原的身体。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女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千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历史演绎到今天,吃粽子成了人们这一天的必修课,至于其渊源及其载负的精神内涵却少有人知道。而吃粽子则成为一种社会约定俗成的东西。在这一天 ,人们相互馈赠粽子,表达互敬互爱的情感,儿女们要为父母送上礼物,互定终身的男女青年,要由男方给女方家送端午的粽子及花馍,意为联姻美满,生活幸福。

端午的习俗多,诸如吃粽子、饮雄黄酒、拴五彩线(花绳)、戴香包等等。我看过一首民谣:“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技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端午节的各种民间习俗,在我国各地、各族人民群众之间都不同程度地保留着。有的项目和形式是因地而异的,比如龙舟比赛在南方和西北部均有这项活动,“放风筝”“荡秋千”“踏跳板”等在朝鲜族照例举办。

端午节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功能,具有其它节日无可替代的深刻意义。端午节由原始龙图腾崇拜,升华到倡导和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和品德的民族大节,走过漫长的历史岁月,其文化内涵也逐步深化充实。但是随着时代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崇尚一些“外来节日”,比如:圣诞节、感恩节、情人节等等,盲目的狂欢、庆祝,甚至陶醉其中。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对年轻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民族文化教育,是一项重要的历史责任。党和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粽子商机”,无疑是给这一传统节日融入的现代元素,小长假催生的假日经济,正在改变国人传统的过节习惯。纵观晋城市场,商家推出的各式各样的粽子,琳琅满目。其中物美价廉者有之,但也不乏少量质差或伪劣产品,特别是粽子的包装越来越华丽,只等消费者买单,有悖于端午节宗旨。

要说吃粽子,打记事起,我就很自然地知道,端午节这天是个甜蜜芳香的日子。节日将近时,村庄如酒醉般地给人一种恍若新年的景象,大人们忙着采摘棕叶、买糯米,尤其我记得最清楚的是我11岁那年,刚过了五月初三,我们兄弟两人就让母亲喊去采摘苇叶,因为中午要包粽子。听到马上要吃到散发着苇叶清香,香甜软糯的粽子,我们两个人立刻来了精神,翻身下坑,拿上竹篮就往离村3里多路的沟涧苇地跑去,站在芦苇塘边,绿色扑面临头,空气清新宜人,小鸟唧唧啾啾,溪水叮咚鸣唱。几个少年穿梭在芦苇中,渴了、累了,就寻着几株又长又直的芦苇杆,在它每个节点挖一个小孔,连接成长长的一根伸入到附近的深井里。那井里的水又甜又凉,沁人心脾,这种无与伦比的美好画面铭刻在我的记忆中,让我魂牵梦绕,让我在数十年光阴里,每次回想时,心头都会涌起再找回那段时光的冲动。这一天清早,大人早早就去采摘一些艾草,将它插在门窗上。

端午节,给我留下了许多思考的空间。虽然有那么多困惑、迷茫,但我懂得比屈原更沉重的是农民无法违背的生活重压,比汨罗江更有说服力的是父辈们辛劳的汗水,比艾草驱邪的想法更加深刻的是老百姓心头难以铭灭的心灵圣火。

淡淡粽叶香,浓浓情意深。端午节可以说是最具文化意蕴的传统节日之一。当今,我们传承端午节的民族精神能够提升民族文化情感,让爱国主义内涵,永远成为端午之魂。我国端午节的良好习俗在东南亚各国和旅居国外的华侨也较为普遍地流行着。这也充分地说明我国古老的端午节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和作用。

随着改革发展,社会进步,时代变迁,人们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现如今,想要再到成片的芦苇荡已经很不容易,而我内心深处却仍然保存着孩提时代对过端午吃粽子的深情,一份感恩的情怀。当今,一些人竞相追逐荣华富贵、功名利禄去了,却忘记了我们干事创业的初衷。我认为,当今,我们应当把包粽子用的芦苇这种默默奉献精神根植于我们的内心,融入到我们的实际行动中去,不管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形成一种自觉自愿的氛围,做一个即使自身力量微小也能迸发出无限正能量的有用之人。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电脑版   |   移动版

 

山西省老区建设促进会主办

网站版权所有:山西红色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网站备案编号:晋ICP备19004976号-1 

公安备案编号:晋公网安备14010702074457号 

技术:红色山西网运营团队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东仓巷甲4号

邮箱:redsx@sina.com

执行总监:13283623983

违法与不良信息投诉电话:0351-211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