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芮城,让“绿”生“金”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责任编辑: 红色山西网

推进生态扶贫、突出生态农业、发展全域旅游,践行“两山”理论——

 

芮城,让“绿”生“金”

□芮城县老促会供稿

 

以生态扶贫、生态农业和全域旅游为突破口,一手抓“绿色”行动,一手抓“转化”工程,既绿了山河,又富了百姓。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理论在芮城县得到了生动的实践和证明。

6月5日,在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19年年会上,芮城县委书记张建军荣获“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个人”称号,是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个人。这项来之不易的荣誉成为对张建军本人及芮城县以生态文明引领高质量发展道路的国家层面的认可。如今,在芮城县,“生态立县”的理念已深入人心。绿水青山带来的不仅是生态效应,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态效益。近日,记者走近该县,探寻如何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芮城方案”。

 


芮城县委书记张建军

荣膺中国生态文明先进个人

 

整合生态资源  让旅游产业增收

 

连日来,芮城县圣天湖景区上下都在为迎接7月27日的二青会“铁人三项”比赛进行着紧张的准备。除了需要对湖面进行杂质清除、确保湖水环境安全外,还要修补赛道,确保路面平整干净。这项从今年2月份开始准备的工作目前已基本结束,正等待国家、省、市的各级筹委会成员进驻验收。景区董事长温国强告诉记者,承接如此高规格的赛事,对圣天湖景区来说既是挑战,更是机会。

集江南水色与黄土高原风光于一体的圣天湖,是黄河中下游最大的国家级湿地保护区。去年,该景区接待游客60万余人次,同比增长10%,旅游高峰期一天接待游客超过1万人。

除了旅游收入的增加,圣天湖的开发也为周边村民带来了福利。今年54岁的孙宏波是陌南镇柳湾村人,他和妻子在圣天湖景区打工已6年,每天工作8个小时。上下班1公里的路程,他骑着摩托车载着妻子就能往返景区和家中,两人月收入近5000元。“不用出远门打工,在家门口就把钱挣了,还能照顾老人。”孙宏波高兴地说。据悉,圣天湖景区常年固定有80多个工人,均来自周边村庄。每到旅游旺季,景区还会增加用工量。

今年,西侯度遗址、圣天湖景区分别成为二青会圣火采集地和“铁人三项”比赛赛场,芮城县也成为全省唯一承接两项赛事或活动的县。同时,该县还整合生态文化资源,成功举办了第八、九届山西(芮城)永乐宫书画艺术节,外国留学生芮城过中国年、农民丰收节等大型活动,让芮城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2018年,全县共接待游客596.3万人次,增长27%;实现旅游总收入49.1亿元,增长29%,全域旅游逐步成为芮城的战略支柱性产业。

 

发展生态农业  在高端市场“捞金”

 

北依中条山、南临黄河的芮城县,在全国主体功能区划中属“限制开发区”中的“农产品主产区”,生态比较优势明显。“多年来,我们突出生态原产地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芮城苹果、芮城花椒、芮城芦笋、芮城屯屯枣、芮城香椿等先后荣获‘国家地理标志登记证明商标’。特别是‘芮城苹果’的品牌影响力蜚声海外,带动全县水果出口到23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连续5年位列全省第一。”芮城县县长尚玉良介绍说。

芮城县惠丰果品专业合作社是该县首家苹果专业合作社,也是该县苹果出口的贡献大户。历经十来年的发展,该合作社现有社员总数216户,认证有机苹果基地近4000亩,年产绿色无公害苹果近5万吨,带动周边5000余户果农增收40%以上。2016年,惠丰果业曾与加拿大正式签订每年超过1万吨的长期供货合同,成为芮城苹果出口高端市场的一次重要突破。该合作社负责人柴跃金告诉记者,出口的水果必须有GAP(良好的农业规范)等认证。同时,对水果的原产地土壤、水质、空气及种植管理技术等都有着严格的要求。“近年来,国内大型超市水果进驻门槛越来越高。果农增收还是要依靠高端市场,高端市场价格几乎是低端市场的两倍,这就倒逼果农和果品经销商不得不走生态化的道路。”柴跃金说。

据悉,芮城县目前共有6个市级水果出口标准化示范园,县果业发展中心会对示范园进行资金帮扶和长期的技术指导,确保示范园真正起到示范效果。

西关村丰禾果业合作社的玉露香梨示范园是该县扶持的一个新示范园。2014年年底,该合作社负责人赵万祥从村民手里流转了120多亩地。建园之初,该合作社就突出绿色、生态优势:全程生态化管理,施农家肥、有机肥,喷洒生物农药,实施水肥一体化和绿色综合防控措施。

今年,该合作社的梨树本该可以挂果见效益,但赵万祥只让一小部分梨树挂果来做试验,他更看重梨树的品质,而不是速度和产量。“现在,人们越来越追求食品的质量安全,只要东西好,就不愁没市场。”赵万祥告诉记者,他的果园预计亩产香梨3500公斤,而传统种植模式下的梨树亩产仅2000公斤左右,市场价格也相差一半。去年以来,陆续有全国各地的客商前来考察,有的客商还和合作社签订了预订协议。 

2017年,芮城县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评定为“国家级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截至目前,全省仅有两个县拿到此“金字招牌”。该县果业发展中心主任王亚军告诉记者,这块招牌相当于高端市场的通行证,意味着更高的品牌价值、更大的价格优势和更便利的出口通关条件。

 

打造光伏基地  借生态项目脱贫

 

进入芮城县学张乡水峪村,一眼就能望见不远处中条山南麓绵延数十公里的光伏板。阳光下,光伏板熠熠生辉,仿佛给中条山披上了铠甲。这是该县光伏领跑技术基地项目,基地的光伏板接收太阳光进行发电,所发的电经过汇流箱、逆变器,被输送到升压站进行升压后并入大网,再经过降压惠及千家万户。

据悉,该项目是近年来芮城县以生态倒逼经济转型的一项重大成果,是全国八大光伏基地之一,也是全国唯一的在县级落户的国家级光伏基地。该项目占地19500亩,2016年12月开工建设,2017年9月全面并网发电,建设速度之快一度被光伏界称为“芮城速度”。芮城县中条山一带生态脆弱、土地贫瘠,贫困人口较为集中。该县以光伏基地为载体,以实现稳定脱贫为目标,延伸产业链,确保让当地百姓持续受益,被当地人称为“邀请太阳,点亮芮城”。

事实证明,光伏产业带来了全方位的“扶贫效应”。

项目建设前期,光伏基地一期工程流转土地2万余亩,其中,荒山地和一般农用地每亩每年分别是70元和400元,每年737万元的流转收益惠及周边5个乡镇7600余人,包括贫困户270户839人。水峪村老年协会会长张双喜说,山下的农用地土质差,就算风调雨顺,每亩地每年也只有300余元的收入。如今,每亩地流转收益400元,还旱涝保收。“仅土地流转收益一项,就让水峪村每年的村集体经济实现从零到11万元的大跨越。”今年,水峪村将全部实现脱贫,荒山贫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

项目建设期间,该项目雇用当地农民2540人进行铺设工作,其中贫困人口68人,平均每人每天增加收入150元。

项目并网发电后,该县创新性地实施了“农林光互补”模式:在山下14000亩光伏板下种植油牡丹,优先吸纳贫困户入场作业。按照每人每年管理油牡丹10亩来算,每亩维护费用400元,年收入可达4000元,并可带动1400人脱贫致富。同时,光伏基地安装光伏板176万余块,每年需清洗两次。这项工作可提供330多个就业岗位,其中贫困户36人,每人每年增加收入3200元,真正成为贫困人员的“铁饭碗”。

 

如今,芮城县绿水青山不断拓展巩固,芮城也成为山西省仅有的两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之一。“让芮城县成为生态文明最经典的‘样板’,让全县40万人民真正感受绿水青山之美、享受金山银山之福,我们一直在路上!”张建军说。(《山西老区开发》编发  作者:吴莉  裴旭薇  张学晋)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电脑版   |   移动版

 

山西省老区建设促进会主办

网站版权所有:山西红色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网站备案编号:晋ICP备19004976号-1 

公安备案编号:晋公网安备14010702074457号 

技术:红色山西网运营团队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东仓巷甲4号

邮箱:redsx@sina.com

执行总监:13283623983

违法与不良信息投诉电话:0351-211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