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浏览: 次 责任编辑: 红色山西网
今年是我们伟大祖国70华诞。建国70年来我们国家的变化真是日新月异、翻天覆地。从建国初期的一穷二白到现在的经济总量世界第二;从衣食艰难到全民小康。这是全体中华儿女在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结果。不要说仁人志士,社会精英对国家的贡献有多大,就说农民也为国家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几代农民无私奉献交公粮,保证了国家粮食供应,为新中国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粮是农民将所种收获的粮食,按标准无偿交给国家。随着国家财力的强大,进入新世纪国家取消了交公粮,不但减轻了农民负担,更意味着中华文明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标志着新中国成立后由农业支持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的转变。交公粮已经成为历史,但交公粮——却是我们这一代人永久的记忆……
从交公粮到享受补贴
——喜看农村的巨大变化
□临县老促会妇工委 / 薛侯俊
新中国刚成立时,国家积贫积弱,百废待兴,人民饥寒交迫,食不果腹。工业基础更是可怜,连日常生活用品都靠国外进口。什么洋火、洋钉、洋瓷盆、洋布、洋冰糖…… 为了加快祖国建设,国家只能沿续两千多年的传统习惯,向农民征收公粮。那时候由于农民翻身解放成为国家主人,获得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对党有着很深的感情,生产热情和交公粮的热情都很高。他们认为交公粮就是支援国家建设,就是自己的神圣使命。于是关于交公粮就有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我的家乡是一个小山村,既种豌豆、麦子夏粮作物;也种高粱、谷子、玉米等秋粮作物。公粮也是夏收后交一次,秋收后再交一次。公社把任务下到大队,大队再把任务分到小队,由小队落实完成公粮任务。尽管那时候农民的温饱尚不能解决,但无论夏粮、秋粮社员们都是把最好粮食上缴。质量数量不打折扣。
那时候农业生产工具都很原始。无论是种植作物还是收获粮食,全靠人力,十分辛苦,但人们无怨无悔,辛勤劳作。当庄稼收割上场后,就是先打场,后扬场,再用扇车过两次。从扇车第一个斗里流出来的粮食是颗粒最饱满的,这就是要交的公粮。经过扇车选好的粮食,还要晾晒,达到一定的标准,才能送去粮站。
记得有一年夏天,一个小队把选好的麦子晒在场里,派一个女社员负责摊晒,不想天气突变,她怕要交的公粮着雨,就急着向室内搬运,在短时间内一个人搬运几千斤麦子,导致她体力透支,晕倒在晒麦场。当村里人赶来搬麦子时,发现麦子已轻搬完,只是她在晒麦场不省人事。人们对她进行了急救,她醒来的第一句话就是:“麦子没有淋雨吧?”这就是当时农民对公粮的珍爱之情。
上世纪60年代初期,由于自然灾害和苏联逼债,导致全国性的灾荒,人们吃了上顿没有下顿。但公粮一直上交。有一个小队,他们上年的收成不好,到当年夏天,家家缺粮断顿。有人提议少交点夏粮让大家渡难关,多交秋粮补上,有的人不同意,于是让队长作决定。人们知道,队长家里人多,他家是最困难的,这样的提议队长会同意的。人们没有料到队长的决定是坚决完成公粮任务。饥荒面前先国家,后集体,最后个人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就是当时生产队长在公粮问题上的家国情怀。
准备好的公粮,还得送到当地粮站才算交了公粮。送公粮是件很辛苦的事,但大家都争先恐后抢着去。早晨早早的起床,喝两碗稀粥,吃一碗炒面(各种杂粮炒熟后磨的面),就去队里拿粮食。送公粮时,男女社员全出动,因为村里到粮站是十多里弯弯曲曲的山路,不能借助交通工具,只能人工肩挑,背背。男劳力七八十斤,女劳力五六十斤。一队人走走歇歇两个多小时才能到粮站。到了粮站还得排队验粮、过磅。因为交公粮的日子,其它村子的社员也会来交公粮,人很多,场面很壮观。等到都过完了,办了手续,也就下午了,大家就相跟往回返。尽管又饿又渴,但完成了交公粮的任务,人们的兴奋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洒下一路欢声笑语……
从2014年起,我们国家不但取消了公粮征缴,还给种地农民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现在国家把这三项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金额由刚开始的每亩11元增加到去年的每亩67元。这些补贴政策的落实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条件,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也迈向了小康生活。
70年来,我们的农民从交纳公粮到享受补贴,见证了国家从建国初期的站起来、改革开放的富起来、到新时代的强起来。今天我们虽然实现了国强民富,但我们仍需发扬农民当年大公无私的交公粮精神,把国家利益放在最高位置,紧跟习近平总书记,撸起袖子加油干,为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家园而努力奋斗!(《山西老区开发》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