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省、市老促会调研的通知精神,阳城县老促会结合实际,在全县47个重点老区村按照经济社会发展好、中、差三类,确定了十五个调研样板村,涉及全县十五个乡镇,占比88.2%。组织县老促会正副会长、驻会理事和乡镇老促会会长共20多人,分两大组,经过两个月时间,进村入户,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
巩固脱贫成果 接续乡村振兴
——阳城县老促会对重点老区村脱贫攻坚情况的调研与建议
茹起来会长(左1)一行在寺头乡调研
阳城县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底蕴深厚。明清时期,就是“风高五属、名列三城”的文化名县,有着“十凤齐鸣”“十凤重鸣”的美誉,涌现了王国光、张慎言、陈廷敬、田从典等一批国家栋梁式的政治、文化人才。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曾先后三次是晋豫边、晋豫区及太岳区的指挥中枢,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是一片饱含血泪的红色土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彭德怀、杨尚昆、邓小平、李先念、徐向前等曾在这里留下了光辉足迹。
脱贫攻坚战以来,阳城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中央、省、市脱贫攻坚工作要求,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盯年度减贫目标任务,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坚持“六个精准”,紧扣“五个一批”,大力实施“八大工程20项行动”,不断强化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全县脱贫攻坚推进有力。截止2019年底,仅剩10户18人未脱贫。今年开始,全县上下强化“交总账”意识,坚持“减贫防贫”两手抓,“整改防范”两手硬,巩固拓展“两促进”。可以肯定地说:到2020年底决胜脱贫攻坚战已成定局。
全县脱贫攻坚之所以能取得喜人的成绩,主要是县委、县政府作为全县脱贫攻坚的总指挥部,因村因户,精准施策,靶向治贫,预设好了十二个“锦囊妙计”。
一是财政支持:保持财政投入“双增长”。2016年以来,各级累计投入扶贫专项资金9110余万元,县级扶贫资金投入连续四年保持了资金总量和增幅“双增长”。
二是村企结队:创新开展“一企包一村”。引导20个企业结对帮扶20个涉贫村,覆盖了全部贫困村,累计完成投资1900余万元,带动1342户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
三是特色产业:精准实施特色产业扶贫。持续对种植杂粮、栽桑养蚕、中药材、土蜂蜜、红辣椒等贫困户进行补贴,70%以上的贫困人口从中受益,累计补贴到户资金667.24万元。
四是光伏发电:分批推进百村光伏扶贫。累计投资3800多万元,先后实施两轮“百村光伏”工程,在103个涉贫村建成屋顶分布式光伏电站122个,总装机4293千瓦,推动全县七成以上的涉贫村集体经济“破零”。
五是三项保障:实施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从学前教育到大学阶段全覆盖,提供贫困家庭教育资助1684人次,累计金额391.4万元,不让一个孩子因贫辍学。积极落实三保险三救助、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门诊慢性病、“136”兜底等政策,保证贫困患者有病早治,身强体壮奔小康。完成了贫困户房屋等级鉴定,累计完成农村危房改造近600户,发放补助金800万元。
六是易地搬迁:实践扶贫不如移民。新建(回购)7个集中安置点,975户,2599人搬迁人口。入住率、腾退拆除率、复垦率全部完成,全县有劳动能力的易地搬迁户602户1386人,目前已就业547户857人,搬迁户就业比例达到90.9%。
七是金融扶贫:投放创业启动资金。累计投放扶贫小额信贷9584万元,带动贫困户1917户次。建立风险补偿金851.2万元,累计贴息415.23万元。2019年投入121万元,为贫困户免费购买“1+5”综合保险等,确保贫困户不因意外、疾病返贫。
八是生态旅游:优先安排就业岗位。实施地方公益林管护,未成林造地林管护等项目。其中地方公益林管护项目,确定贫困管护员117人,管护工资每年人均6500元。同时,积极践行“两山”理论,推进全域旅游,通过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带动新增50多个农家乐。本县也成功获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九是低保兜底:做到应保尽保。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逐年提高,2019年人均每年达到4680元,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口纳入社会救助对象827户,1300人。全年共发放各类社会保险待遇7.8亿元,按时足额发放率和社会化发放率均达100%。
十是改造设施:增强贫困村发展后劲。连续两年在15个贫困村实施了贫困村提升工程,涉及交通、旅游、饮水、人居环境改善等方面的64个项目全部完工,农村公路达到了“四好路”,农村饮水安全喝上了“放心水”,集中供暖延伸农村,18万人过上了“暖冬”。气化阳城步伐加快,乡镇气化率达82%,33万人用上了清洁能源,完成改厕209万座,改厕数量全省第一。
十一是技能培训:实施全民素质提升工程。2019年培训贫困劳动力135人,先后带动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3020人,组织贫困村致富带头人培训,开展“创业创新”双创活动,全县新增城镇就业9907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461人,协调处理农民工欠薪案件87起,追缴金额690.5万元,欠薪案件实现动态清零。
十二是福利消费:解决农副产品销售难。县级层面制定了《消费扶贫实施方案》要求,全县机关及企业单位必须把干部职工50%以上的福利费用到购买贫困村、贫困户的农副产品上。2019年,通过“五进十销”、线上线下等多元渠道认购贫困村、贫困户的农副产品637.6吨,产值952.98万元。促进产品变商品,收成变收入,增产又增收。
县老促会在寺头乡西德毫全鞋业有限公司调研
老促会作为一个担负特殊使命的社团组织,其重要职责是促进老区建设。扶贫只是老促会阶段性的工作重点。可以说,2020年后,老区和全国一道建成全面小康的时候,老区建设也只能说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因此,脱贫摘帽不是收兵锣而是奋进鼓。老促会要不失时机地研究解决新情况新问题,针对目前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结构性、体制性、素质性矛盾,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水平不高,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等问题,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政策衔接、机制整合和工作统筹,建立解决相对贫困、促进老区建设的长效机制,具体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摘帽不摘帮扶,健全防贫机制。对脱贫摘帽的贫困村、贫困户,要保持现有帮扶政策,坚持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的“四不摘”要求,多措并举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健全防止返贫的监测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及各类原因造成困难的群体加强监测,全面摸清返贫风险点,实行动态管理,提前采取针对性帮扶措施。
2.接续乡村振兴,争取政策支持。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移转型,统筹纳入振兴战略,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书写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丽新篇章。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机制,把革命老区列为重点增加转移支付(老少边贫)地区之首,体现首位优先占比最大的要求,让革命老区得到更多的实惠。
3.聚焦产业兴旺,推进全民就业。要把发展产业和全民就业作为巩固脱贫振兴乡村的根本之策,严格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推动蚕桑、畜牧、中药材等特色农业提质增效,积极探索“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生产经营模式,推行“工厂化”“组装式”生产新业态,通过各种形式稳定农民收益,打造产业富民新常态。把发展红色旅游产业作为革命老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加强组织,加大投入,加速推进。为乡村旅游锦上添花,蹚出农林文旅康融合发展的新路来。
全面落实各项就业政策,深入开展全民技能提升工程,做好各类人员的专技培训,扶贫、扶智激发内生动力。培养壮大经营主体,带动农民就业,采取劳务协作,产业带贫益贫,公益性岗位就业等形式,完善脱贫户参与机制和收益机制,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促进稳定就业增收。
4.救助弱势群体,提高社会保障。对丧失劳动能力的群体,要实现兜底保障,不断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确保各项保险参保覆盖率达到95%以上,保证各项保障待遇足额支付,落实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制度,提升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水平。
5.加强党的领导,促进老区发展。老区是一个历史,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责任。加快老区发展,造福老区人民,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加强各级党委对老区工作的领导,象抓脱贫攻坚一样抓好乡村振兴。按照中央规划的乡村振兴时间表、路线图,首先形成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挂图指挥,精准施策,长期作战。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两步走战略中,把阳城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一流经济强县,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山西老区开发》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