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浏览: 次 责任编辑: 李琰宇
“打工人”的痛点,你看到了吗?
“打工人,打工魂,打工都是人上人。”最近,随着“打工人”这一网络模因(英文meme:有“文化的遗传因子”之义)突然走红,网上几乎处处可见这句颇为“无厘头”的顺口溜。一时间,不论是在流水线上辛苦劳动的产业工人,还是在格子间里低头伏案的都市白领,不同行业、不同收入水平的工薪收入者,纷纷在网上用起了“打工人”这个共同的自称。
乍看上去,“打工人”和大多数网络流行语并没有多少分别,它不过是部分网友一时兴起玩了个“梗”,阴差阳错戳中了公众的痛点,结果成了全网追捧的热词。然而,细究下去,不难发现:尽管“打工人”的流行确实具有一定偶然性,但在这场潮流背后,驱动广大网友集体加入“打工人”行列的力量,远不止是人们觉得这个“梗”好玩这么简单。
短短几天之间,“打工人”便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从一个带有玩笑性质的称谓,变成了一面能够激发劳动者广泛共鸣的旗帜。这个令人惊讶的转变,显然无法仅凭互联网文化的理论框架加以解释。与其说“打工人”是个新近走红的网络流行词,不如说这是工薪阶层酝酿已久的一次集体情绪宣泄。在这种宣泄中,既有对当下境况的不满,也有相伴相生的自我激励与自我解嘲。
从表面上看,热衷于传播“打工人梗”的网友,似乎总摆着一副嬉皮笑脸、玩世不恭的态度。但是,倘若因此便以为他们对“打工人”这个身份颇为满意,无疑是大错特错。正如一位表演艺术家所言,许多喜剧的内核都是悲剧——当网友们以“打工人”为主题嬉笑怒骂、调侃打工生活的时候,他们想表达的其实是打工生活的艰辛,以及对个人生存境况的无奈。
怀有共鸣的“打工人”,自然可以一边吐槽,一边相视一笑。但是,如果有人明明没有共鸣,还硬要跟着一起傻笑,甚至误把“打工人”这个自嘲意味浓厚的说法,当成让人加倍卖力打工的“鸡血”,只会徒增尴尬。面对“打工人”的流行,每个人都该想一想:自己是否也面临着“打工人”的典型困境,社会又该以怎样的方式,切实提高工薪收入者的幸福感。
在“打工人”这个说法流行之前,“打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像什么好词。尽管在词义上,“打工”指的仅仅是“受雇于人”,但社会大众对这个词总是有种偏见,认为只有不稳定、低收入的工作才叫“打工”,以至于一些有编制、高收入的人常常不屑于与打工者为伍,不认为自己是“打工仔”。然而,今天,各行各业的工薪收入者都成了“打工人”,这一方面说明人们告别了彼此的偏见与鄙视,平等的职业观念进一步形成,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普遍的职业焦虑与职业迷茫。
不论我们是否自认为是“打工人”队伍中的一员,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该对这种现象及其背后的成因有所认识。工薪收入者既是劳动人口结构的绝对主体,也是社会运转的中流砥柱,当工薪收入者开始集体自嘲的时候,社会理当有所警惕,及时作出相应调整与反馈。在这件事上,除了高喊“致敬打工人”“打工人加油”之类的口号,更要问一问“打工人”到底需要怎样的保障与支持,为他们解决一点眼前的问题。毕竟,“打工人”需要的是社会的倾听、理解与行动,而不仅是口头和精神上的“鼓励”。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乍看上去,“打工人”和大多数网络流行语并没有多少分别,它不过是部分网友一时兴起玩了个“梗”,阴差阳错戳中了公众的痛点,结果成了全网追捧的热词。然而,细究下去,不难发现:尽管“打工人”的流行确实具有一定偶然性,但在这场潮流背后,驱动广大网友集体加入“打工人”行列的力量,远不止是人们觉得这个“梗”好玩这么简单。
短短几天之间,“打工人”便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从一个带有玩笑性质的称谓,变成了一面能够激发劳动者广泛共鸣的旗帜。这个令人惊讶的转变,显然无法仅凭互联网文化的理论框架加以解释。与其说“打工人”是个新近走红的网络流行词,不如说这是工薪阶层酝酿已久的一次集体情绪宣泄。在这种宣泄中,既有对当下境况的不满,也有相伴相生的自我激励与自我解嘲。
从表面上看,热衷于传播“打工人梗”的网友,似乎总摆着一副嬉皮笑脸、玩世不恭的态度。但是,倘若因此便以为他们对“打工人”这个身份颇为满意,无疑是大错特错。正如一位表演艺术家所言,许多喜剧的内核都是悲剧——当网友们以“打工人”为主题嬉笑怒骂、调侃打工生活的时候,他们想表达的其实是打工生活的艰辛,以及对个人生存境况的无奈。
怀有共鸣的“打工人”,自然可以一边吐槽,一边相视一笑。但是,如果有人明明没有共鸣,还硬要跟着一起傻笑,甚至误把“打工人”这个自嘲意味浓厚的说法,当成让人加倍卖力打工的“鸡血”,只会徒增尴尬。面对“打工人”的流行,每个人都该想一想:自己是否也面临着“打工人”的典型困境,社会又该以怎样的方式,切实提高工薪收入者的幸福感。
在“打工人”这个说法流行之前,“打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像什么好词。尽管在词义上,“打工”指的仅仅是“受雇于人”,但社会大众对这个词总是有种偏见,认为只有不稳定、低收入的工作才叫“打工”,以至于一些有编制、高收入的人常常不屑于与打工者为伍,不认为自己是“打工仔”。然而,今天,各行各业的工薪收入者都成了“打工人”,这一方面说明人们告别了彼此的偏见与鄙视,平等的职业观念进一步形成,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普遍的职业焦虑与职业迷茫。
不论我们是否自认为是“打工人”队伍中的一员,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该对这种现象及其背后的成因有所认识。工薪收入者既是劳动人口结构的绝对主体,也是社会运转的中流砥柱,当工薪收入者开始集体自嘲的时候,社会理当有所警惕,及时作出相应调整与反馈。在这件事上,除了高喊“致敬打工人”“打工人加油”之类的口号,更要问一问“打工人”到底需要怎样的保障与支持,为他们解决一点眼前的问题。毕竟,“打工人”需要的是社会的倾听、理解与行动,而不仅是口头和精神上的“鼓励”。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