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浏览: 次 责任编辑: 红色山西网
浮山县老促会走访革命旧址
品味光荣革命历史
品味光荣革命历史
浮山县老促会 张奇志
翠红笼四野,田禾麦飘香。6月6日正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芒种。佳日良辰,县老区建设促进会组织回乡的县级老干部举行了红色之旅活动,并邀请临汾市老区建设促进会领导参加,工作汇报,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大家一起重温革命历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播和赓续在这块黄土地上生长的红色基因。
浮山是革命老区,在太岳南麓的皱褶里记录着与时代风云相伴的独有的革命历史。近两年来,县老区建设促进会调研、梳理、编辑出版了《浮山县革命老区发展史》一部大书,同时,在重大历史节点发生地,筑建了碑亭,以隆重纪念。把这些“点”连接起来,生发开来,就是本县一部完整的革命史,就是一座座爱国主义教育的大讲堂。
一行十来人首先瞻仰了浮山最早的地方党组织——中共浮山县委特别支部的发生地,天坛镇西关村。
在纪念碑亭旁,县老区建设促进会张爱国会长详细讲解了特别支部的建立过程,天坛镇党委书记陈亚斌和村支书也介绍了碑亭的建设情况。
特别支部建立于1938年4月,在此前的两个月,朱德总司令率八路军总部驻扎在寨圪塔乡三交村。我就想,这两个时间点如此接近和巧合,是偶然还是必然,是呼应还是联系,但目前没有找到相关的资料。可以肯定的是这两个历史事件都在浮山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第二站是北王镇的李家堡。车队穿行在山脊间,车窗外麦浪滚滚,草木葳蕤明丽,远处山洼里有几处白墙黑瓦的人家,沟壑如海,烟岚缥缈,令人赏心悦目。
李家堡是大名鼎鼎的李德生将军战斗过的地方,1942年4月15日,邓小平亲自指挥了打击闫军的自卫反击战,时任营长的李德生率一营将士与一个团以上的敌军作战,创下了以小打大,以少胜多,毙伤闫军200多人,生俘副团长以下官兵380余人的光辉战例。
1955年李德生被授予少将军衔,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98年4月,时任县武装部部长的鲁光岱拜访了李德生将军。说起李家堡歼灭战,李德生将军欣然题词“李家堡战斗遗址”和“加强国防建设,发扬革命传统”。2011年5月8日,李德生将军逝世了,但他的英名永远铭刻在浮山的大地上。
碑亭建在李家堡山梁高处的一块平坦之地。县老区建设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高俊忠讲述了当时的战斗经过,北王镇党委书记张祥亮介绍了北王镇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关于发扬光大革命传统教育的情况,然后大家乘车前往柏河村。
柏河村是中共浮山县委第一任书记洛英英勇战斗牺牲的地方。洛英原名李尔俭,1939年4月受太岳地委委派,以八路军浮山工作团团长的身分,组建了浮山县委并担任第一任书记。他先后领导改造了区村两级政权,巩固充实了编村抗日游击小组,秘密发展党员80余人。面对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他临危自若,在妥善安排已暴露的党员撤离后。仍坚持工作在第一线。1940年1月28日被捕后,遭严刑拷打,坚贞不屈,当晚被敌人杀害在柏河村东河谷,时年仅20岁。正如后人所说“柏松苍翠记英名,河谷流淌烈士血”。
碑亭建在半山腰洛英牺牲之地,山势险峻,小道逶迤,车不能行,大家涉过两条河,互相搀扶,前拽后推,走到亭前,都已是气喘吁吁。
高副会长作了讲解,柏河村支部书记介绍了建亭经过,都是村民将一块块砖,一袋袋水泥背上山来,最后临汾市建设促进会副会长刘苏寿做了慷慨激昂的讲话,大家在碑前肃立致敬,然后从原路返回驱车前往寨圪塔乡。
寨圪塔乡以寨圪塔供销社而闻名全国,当时有个响亮的口号:“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财贸学习寨圪塔供销社,全国人民学习解放军,解放军学习全国人民。”
车队驶过三交村,一座巨大的浮雕墙巍然耸立,墙中塑一八路军骑一座战马,神态威严,一望而知是八路军朱德总司令,1938年2月,朱老总在此生活战斗了11天,总部遗址保存完好,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到达寨圪塔扁担精神展览馆已是正午时分,寨圪塔乡党委书记段正佼已在早早地等侯。见面后便引领大家直接进入展览馆。
展览馆分为两层,第一层是以浮山的党史为主题,迎面是一座毛主席全身塑像,3米多高,闪闪发光,大家在像前肃立三鞠躬,然后随着讲解员边听边看。
下边一层是以寨圪塔扁担精神为主要内容,从烽火连天的建社开始,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后的今天,全部发展史尽在其中。正如讲解员所介绍,寨圪塔供销社的扁担精神可以概括为“艰苦奋斗,勤俭办社,心系群众,热情服务”一根扁担两只筐,送货下乡。送给农民群众的是物质财富,是党的温暖,是精神食粮。
正所谓“头顶日月,脚踏山川,心亲群众,肩挑城乡”。
有几位老领导是寨圪塔供销社的亲历亲为者,有的在此工作过多年,有的编书写文章,一幕幕场景既熟悉又亲切,故地重游,百感交集,睹物思人,唏嘘不已。在展馆门外的留言簿写下了常常的感想和思念。
不觉间已是下午时分,已过了中午饭点,但大家仍然兴致勃勃,丝毫没有疲累之感。
段正佼书记已在乡里灶房备下了饭,饭是家常饭,菜是山野菜,香甜可口,令人胃口大开。
吃罢饭,结束了红色之旅一日游,我想,这仅仅是开始,浮山的红色之旅的路还很长很长。
浮山是革命老区,在太岳南麓的皱褶里记录着与时代风云相伴的独有的革命历史。近两年来,县老区建设促进会调研、梳理、编辑出版了《浮山县革命老区发展史》一部大书,同时,在重大历史节点发生地,筑建了碑亭,以隆重纪念。把这些“点”连接起来,生发开来,就是本县一部完整的革命史,就是一座座爱国主义教育的大讲堂。
一行十来人首先瞻仰了浮山最早的地方党组织——中共浮山县委特别支部的发生地,天坛镇西关村。
在纪念碑亭旁,县老区建设促进会张爱国会长详细讲解了特别支部的建立过程,天坛镇党委书记陈亚斌和村支书也介绍了碑亭的建设情况。
特别支部建立于1938年4月,在此前的两个月,朱德总司令率八路军总部驻扎在寨圪塔乡三交村。我就想,这两个时间点如此接近和巧合,是偶然还是必然,是呼应还是联系,但目前没有找到相关的资料。可以肯定的是这两个历史事件都在浮山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第二站是北王镇的李家堡。车队穿行在山脊间,车窗外麦浪滚滚,草木葳蕤明丽,远处山洼里有几处白墙黑瓦的人家,沟壑如海,烟岚缥缈,令人赏心悦目。
李家堡是大名鼎鼎的李德生将军战斗过的地方,1942年4月15日,邓小平亲自指挥了打击闫军的自卫反击战,时任营长的李德生率一营将士与一个团以上的敌军作战,创下了以小打大,以少胜多,毙伤闫军200多人,生俘副团长以下官兵380余人的光辉战例。
1955年李德生被授予少将军衔,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98年4月,时任县武装部部长的鲁光岱拜访了李德生将军。说起李家堡歼灭战,李德生将军欣然题词“李家堡战斗遗址”和“加强国防建设,发扬革命传统”。2011年5月8日,李德生将军逝世了,但他的英名永远铭刻在浮山的大地上。
碑亭建在李家堡山梁高处的一块平坦之地。县老区建设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高俊忠讲述了当时的战斗经过,北王镇党委书记张祥亮介绍了北王镇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关于发扬光大革命传统教育的情况,然后大家乘车前往柏河村。
柏河村是中共浮山县委第一任书记洛英英勇战斗牺牲的地方。洛英原名李尔俭,1939年4月受太岳地委委派,以八路军浮山工作团团长的身分,组建了浮山县委并担任第一任书记。他先后领导改造了区村两级政权,巩固充实了编村抗日游击小组,秘密发展党员80余人。面对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他临危自若,在妥善安排已暴露的党员撤离后。仍坚持工作在第一线。1940年1月28日被捕后,遭严刑拷打,坚贞不屈,当晚被敌人杀害在柏河村东河谷,时年仅20岁。正如后人所说“柏松苍翠记英名,河谷流淌烈士血”。
碑亭建在半山腰洛英牺牲之地,山势险峻,小道逶迤,车不能行,大家涉过两条河,互相搀扶,前拽后推,走到亭前,都已是气喘吁吁。
高副会长作了讲解,柏河村支部书记介绍了建亭经过,都是村民将一块块砖,一袋袋水泥背上山来,最后临汾市建设促进会副会长刘苏寿做了慷慨激昂的讲话,大家在碑前肃立致敬,然后从原路返回驱车前往寨圪塔乡。
寨圪塔乡以寨圪塔供销社而闻名全国,当时有个响亮的口号:“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财贸学习寨圪塔供销社,全国人民学习解放军,解放军学习全国人民。”
车队驶过三交村,一座巨大的浮雕墙巍然耸立,墙中塑一八路军骑一座战马,神态威严,一望而知是八路军朱德总司令,1938年2月,朱老总在此生活战斗了11天,总部遗址保存完好,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到达寨圪塔扁担精神展览馆已是正午时分,寨圪塔乡党委书记段正佼已在早早地等侯。见面后便引领大家直接进入展览馆。
展览馆分为两层,第一层是以浮山的党史为主题,迎面是一座毛主席全身塑像,3米多高,闪闪发光,大家在像前肃立三鞠躬,然后随着讲解员边听边看。
下边一层是以寨圪塔扁担精神为主要内容,从烽火连天的建社开始,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后的今天,全部发展史尽在其中。正如讲解员所介绍,寨圪塔供销社的扁担精神可以概括为“艰苦奋斗,勤俭办社,心系群众,热情服务”一根扁担两只筐,送货下乡。送给农民群众的是物质财富,是党的温暖,是精神食粮。
正所谓“头顶日月,脚踏山川,心亲群众,肩挑城乡”。
有几位老领导是寨圪塔供销社的亲历亲为者,有的在此工作过多年,有的编书写文章,一幕幕场景既熟悉又亲切,故地重游,百感交集,睹物思人,唏嘘不已。在展馆门外的留言簿写下了常常的感想和思念。
不觉间已是下午时分,已过了中午饭点,但大家仍然兴致勃勃,丝毫没有疲累之感。
段正佼书记已在乡里灶房备下了饭,饭是家常饭,菜是山野菜,香甜可口,令人胃口大开。
吃罢饭,结束了红色之旅一日游,我想,这仅仅是开始,浮山的红色之旅的路还很长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