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浏览: 次 责任编辑: 红色山西网
挖掘历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
——交城东社
交城老促会
——交城东社
交城老促会
张茂堂,男,1970年4月出生,2008年任东社村支委,2011年至今任东社村支部书记。
唤醒东社记忆,重振古镇风韵,
追寻传统文化,传承祖先荣光。
借鉴历史智慧,打造红色旅游,
守望初心责任,留住最美乡愁。
追寻传统文化,传承祖先荣光。
借鉴历史智慧,打造红色旅游,
守望初心责任,留住最美乡愁。
一、东社村的自然人文状况
东社村,北纬37°32,东经111°58',背依卧龙山,面临文峪河,坐北朝南,群山环抱,山川秀美,而且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曾是交城山区有名的“鱼米之乡”,东社曾因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水力资源,长期作为截岔、交城山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商业、教育、医疗和宗教中心。
清末至“七七”事变期间,东社是交城商业重镇,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为古镇最辉煌时期,方山、娄烦、静乐、岚县和平川交城、文水、祁县、平遥、太谷的商贾云集东社,东社吞吐大量粮食、麻油、牲畜、中药材等土特产和布匹、绸缎、农具等工业日用品,那时逢双日赶集,连交城县城都自叹不如,当时东社车水马龙、商贾云集、买卖兴隆,村内卧龙街上,店铺一家连着一家,各种店铺商号、作坊60余家,拥有以永茂盛、公聚成、吉义恒为首的粮店十几家,聚祥永和富兴恒当铺两家,有磨坊、油坊、骆驼店、车马店、绸缎店、染坊、客栈、饭店、杀坊、饼子铺、杂货店,中药铺、钉鞋铺、银行、警卡、税卡等,每天从东头到西头、石坡至油糕铺,驼铃不断,此起彼伏络绎不绝,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素有“小北京”之美誉。
东社村由民国二十年(1933年)的145户约700人发展成为现有540户1500余人,包含66个大姓的大村,现在外地工作的东社籍人共有500余人。村民历来秉承“耕读传家”“晴耕雨读”的传统,崇尚读书,人风沛然,前清时就举人不断,村中有“举人院”,清光绪19年(1893年)郝广银18岁考取秀才,清光绪23年(1897年)杨依仪亭18岁时考取文秀才,清光绪25年(1899年)张超考取拔贡,清代石瑶获得岁贡等等。1920年9月在拔贡议员张超的建议下,东社成立交城县立第二高等国民小学,民国二十年(1933年)交城县举行高小毕业会考,东社二高分别获得总分和个人第一名,1945年成立交城县第三完全小学,1948年改成交城县第三中学,1957年成立东社初级中学,期间一大批教育工作者无私贡献,亲勤耕耘,把青春和热血献给了东社的教育事业。近水楼台先得月,东社村的教育水平,学生数量和人员素质也大大提高,据初步统计,解放后东社村共培养出大中专学生约300名,获取研究生以上学历、硕士以上学位的在38人以上,成为社会各行业的栋梁之才。
医疗卫生事业方面也有极大发展,技术、设施持续进步,在当时成为交城山区的医疗中心,涌现出医术精湛、医德一流的高晋贤、霍秉孝、郝立智等好医生,济世救人,同时东社村民间能工巧匠层出不穷,涌现出解德增、张通太、解如在、张天儿、魏银海、石万亿、张成俭、
牛太和等一大批人,成为出色的泥瓦匠、弹花匠、木匠、铁匠、石匠、修车匠等,手工、饮食、风俗、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其中村民解爱英堆绫尤为突出,她把丝绸变成浮雕并发展到极致,作品出类拔萃,多次获奖,享誉三晋,成为山西省民间文艺美术大师,山西民间文化遗产杰出传承人,交城堆绫刺绣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最近还荣获山西省工艺美术博览会一等奖。
东社是历史古镇,曾经是交城“四大古镇”之首,长期为镇、乡区等政府所在地,1937年前为东社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为交城县第三区区公所驻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先后为东社乡,周平人民公社、钢铁人民公社、东社人民公社驻地等,当时有乡政府、供销社、新华书店、粮站、食品站、邮电所、银行、副食加工厂、木业社等。利害相随,东社村由于后期交通的闭塞和经济的落后,幸运的保留了一些历史建筑集中成片的街区,呈现着真实完整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这些遗址现今都基本保存完好。
东社村曾经有关帝庙、东西观音堂、孤神庙、药王庙、城隍庙、河神庙、东西庑殿、天主堂等大小庙宇10余座,在1937年日寇侵略前。它们包容开放,孝文帝的“孝”文化和弧突的“忠”文化在古镇汇合、交融,儒、释、道、天主教多元共享,和谐相处,到处飘散着历史文化的芳香。
东社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坐拥十分宝贵的红色资源,红色遗迹在古镇更是星罗棋布,日本侵略中国后,东社及截岔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区位和地势成为防御和抗击日军的前眼阵地,是晋绥边区通往省城太原的枢纽和门户,是八分区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通往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的咽喉要道。从1936年红军东征进驻东社“开仓济贫”三天时间,宣传抗日思想,打开公聚成粮店,开仓济贫,1937年抗日救亡民族统一战线的试验地和活跃地,有战地动员会、山西牺盟会、工卫旅、决死队、太原成成中学、八路军120师、师生游击队、交城游击队、八行署、八分区、阎军骑兵第一师等成为国共合作,抗日救亡民族统一战线,成为晋绥抗日根据地的前沿屏障,期间发生了震惊山西的“东社事件”。交城县抗日游击队于村内关帝庙成立,组建地方武装常芝青任县长,文水县抗日政府曾在东社长期驻扎,工作于张氏拔贡院,县长顾永田,领导文水的抗日斗争,东社相继经历了沦落为敌占区的煎熬,到1944年我军“夜袭东社”的战略反攻,才迫使日军于11月21日撤离东社。1946年交城县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在东社村天主教堂举行,由时任县委书记华国锋主持,参会人数达到109人,1947年在东社发生的“黄崖战役”是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革命烈士周平、吕怀忠血染疆场,牺牲埋葬在村西油糕铺,本村郝叔昌是当时在交城最早的党员和支部委员之一,张进才是解放后交城县第一任县长,解德荣、解斌光、张宝莲等一大批东社优秀儿女为了革命前赴后继、支前参战,在这块红色沃土上,发生了可敬可泣的故事。
二、东社村的优势
古镇是革命干部的摇篮,红军东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华国锋、程子华、罗贵波、贺龙、康世恩、徐海东、李立功、周平、顾永田、周凤鸣、米建书、张厚、任国勋等一大批革命领导干部长期工作或转战于东社古镇及截岔地区,解放后成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和各级领导干部。
综上所析,东社村与交城山区其他村庄比较具有三个优势。
一是时位优势。时位即时代与区位的契合,在某个特定的时间正好处于一个有利的位置,交城山区旅游业发展迅速,东社临重要通道,相邻交城平川与北部资源县之间货运通道。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公路取直走西社,不在穿越东社,但东社距国、省道公路一步之遥,倒是避开了喧嚣,并未失去重要交通位置,反而可以更好地从事休闲旅游、养殖、种植、手工艺等行业。
二是文化优势。东社古镇历史悠久、厚土惊魂,在过去漫长的岁月中培育了自已优良的本土文化,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灿烂的历史文化,珍藏着如此众多的文物古迹、旅游资源、红色史料和传统文化,值得我们去挖掘、去开发。
三是人和优势。东社村民现在团结一致,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村两委能办实事,得到群众信任,热爱文化、尊重文化、向往进步文明。有高尚的进取精神是东社人的思想主流,较高的文化水准使东社人能很好的理解和接受新思想新事物,便于领导者开展创新工作,便于集中群众智慧,群策群力办事。两委干部不满已有成绩,还在奋发努力,频繁与外部联络,想做更多的实事,还有从东社走出去的众多有实力、有爱心的人士也愿意为家乡建设出力,这为建设家乡奠定了好的基础。
三、发展思路
以上条件是确保东社村在较长时间持续良好发展的优势。刚刚闭幕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势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定文化信心,建成文化强国,习总书记的报告振奋人心,更加鼓舞了我们的士气。
文化先行,首先要把好文化脉,再看是否符合先进文化要求。东社村青山绿水,村容村貌基础较好,通过深入挖掘村情村史、商业文化、民俗历史文化的同时,更加彰显红色文化,建设独具特设的东社乡村记忆馆,复制抗日政府院落、东社战斗旧址、修缮一部分红色遗址、拍摄东社战斗微电影等工作。通过打造红色革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更多的人瞻仰革命先烈,感悟榜样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要把乡村记忆馆与红色景点同交城全域旅游相结合,挖掘文化底蕴,打造古镇旅游区和景点,为东社村的转型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东社村,北纬37°32,东经111°58',背依卧龙山,面临文峪河,坐北朝南,群山环抱,山川秀美,而且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曾是交城山区有名的“鱼米之乡”,东社曾因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水力资源,长期作为截岔、交城山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商业、教育、医疗和宗教中心。
清末至“七七”事变期间,东社是交城商业重镇,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为古镇最辉煌时期,方山、娄烦、静乐、岚县和平川交城、文水、祁县、平遥、太谷的商贾云集东社,东社吞吐大量粮食、麻油、牲畜、中药材等土特产和布匹、绸缎、农具等工业日用品,那时逢双日赶集,连交城县城都自叹不如,当时东社车水马龙、商贾云集、买卖兴隆,村内卧龙街上,店铺一家连着一家,各种店铺商号、作坊60余家,拥有以永茂盛、公聚成、吉义恒为首的粮店十几家,聚祥永和富兴恒当铺两家,有磨坊、油坊、骆驼店、车马店、绸缎店、染坊、客栈、饭店、杀坊、饼子铺、杂货店,中药铺、钉鞋铺、银行、警卡、税卡等,每天从东头到西头、石坡至油糕铺,驼铃不断,此起彼伏络绎不绝,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素有“小北京”之美誉。
东社村由民国二十年(1933年)的145户约700人发展成为现有540户1500余人,包含66个大姓的大村,现在外地工作的东社籍人共有500余人。村民历来秉承“耕读传家”“晴耕雨读”的传统,崇尚读书,人风沛然,前清时就举人不断,村中有“举人院”,清光绪19年(1893年)郝广银18岁考取秀才,清光绪23年(1897年)杨依仪亭18岁时考取文秀才,清光绪25年(1899年)张超考取拔贡,清代石瑶获得岁贡等等。1920年9月在拔贡议员张超的建议下,东社成立交城县立第二高等国民小学,民国二十年(1933年)交城县举行高小毕业会考,东社二高分别获得总分和个人第一名,1945年成立交城县第三完全小学,1948年改成交城县第三中学,1957年成立东社初级中学,期间一大批教育工作者无私贡献,亲勤耕耘,把青春和热血献给了东社的教育事业。近水楼台先得月,东社村的教育水平,学生数量和人员素质也大大提高,据初步统计,解放后东社村共培养出大中专学生约300名,获取研究生以上学历、硕士以上学位的在38人以上,成为社会各行业的栋梁之才。
医疗卫生事业方面也有极大发展,技术、设施持续进步,在当时成为交城山区的医疗中心,涌现出医术精湛、医德一流的高晋贤、霍秉孝、郝立智等好医生,济世救人,同时东社村民间能工巧匠层出不穷,涌现出解德增、张通太、解如在、张天儿、魏银海、石万亿、张成俭、
牛太和等一大批人,成为出色的泥瓦匠、弹花匠、木匠、铁匠、石匠、修车匠等,手工、饮食、风俗、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其中村民解爱英堆绫尤为突出,她把丝绸变成浮雕并发展到极致,作品出类拔萃,多次获奖,享誉三晋,成为山西省民间文艺美术大师,山西民间文化遗产杰出传承人,交城堆绫刺绣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最近还荣获山西省工艺美术博览会一等奖。
东社是历史古镇,曾经是交城“四大古镇”之首,长期为镇、乡区等政府所在地,1937年前为东社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为交城县第三区区公所驻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先后为东社乡,周平人民公社、钢铁人民公社、东社人民公社驻地等,当时有乡政府、供销社、新华书店、粮站、食品站、邮电所、银行、副食加工厂、木业社等。利害相随,东社村由于后期交通的闭塞和经济的落后,幸运的保留了一些历史建筑集中成片的街区,呈现着真实完整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这些遗址现今都基本保存完好。
东社村曾经有关帝庙、东西观音堂、孤神庙、药王庙、城隍庙、河神庙、东西庑殿、天主堂等大小庙宇10余座,在1937年日寇侵略前。它们包容开放,孝文帝的“孝”文化和弧突的“忠”文化在古镇汇合、交融,儒、释、道、天主教多元共享,和谐相处,到处飘散着历史文化的芳香。
东社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坐拥十分宝贵的红色资源,红色遗迹在古镇更是星罗棋布,日本侵略中国后,东社及截岔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区位和地势成为防御和抗击日军的前眼阵地,是晋绥边区通往省城太原的枢纽和门户,是八分区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通往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的咽喉要道。从1936年红军东征进驻东社“开仓济贫”三天时间,宣传抗日思想,打开公聚成粮店,开仓济贫,1937年抗日救亡民族统一战线的试验地和活跃地,有战地动员会、山西牺盟会、工卫旅、决死队、太原成成中学、八路军120师、师生游击队、交城游击队、八行署、八分区、阎军骑兵第一师等成为国共合作,抗日救亡民族统一战线,成为晋绥抗日根据地的前沿屏障,期间发生了震惊山西的“东社事件”。交城县抗日游击队于村内关帝庙成立,组建地方武装常芝青任县长,文水县抗日政府曾在东社长期驻扎,工作于张氏拔贡院,县长顾永田,领导文水的抗日斗争,东社相继经历了沦落为敌占区的煎熬,到1944年我军“夜袭东社”的战略反攻,才迫使日军于11月21日撤离东社。1946年交城县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在东社村天主教堂举行,由时任县委书记华国锋主持,参会人数达到109人,1947年在东社发生的“黄崖战役”是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革命烈士周平、吕怀忠血染疆场,牺牲埋葬在村西油糕铺,本村郝叔昌是当时在交城最早的党员和支部委员之一,张进才是解放后交城县第一任县长,解德荣、解斌光、张宝莲等一大批东社优秀儿女为了革命前赴后继、支前参战,在这块红色沃土上,发生了可敬可泣的故事。
二、东社村的优势
古镇是革命干部的摇篮,红军东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华国锋、程子华、罗贵波、贺龙、康世恩、徐海东、李立功、周平、顾永田、周凤鸣、米建书、张厚、任国勋等一大批革命领导干部长期工作或转战于东社古镇及截岔地区,解放后成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和各级领导干部。
综上所析,东社村与交城山区其他村庄比较具有三个优势。
一是时位优势。时位即时代与区位的契合,在某个特定的时间正好处于一个有利的位置,交城山区旅游业发展迅速,东社临重要通道,相邻交城平川与北部资源县之间货运通道。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公路取直走西社,不在穿越东社,但东社距国、省道公路一步之遥,倒是避开了喧嚣,并未失去重要交通位置,反而可以更好地从事休闲旅游、养殖、种植、手工艺等行业。
二是文化优势。东社古镇历史悠久、厚土惊魂,在过去漫长的岁月中培育了自已优良的本土文化,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灿烂的历史文化,珍藏着如此众多的文物古迹、旅游资源、红色史料和传统文化,值得我们去挖掘、去开发。
三是人和优势。东社村民现在团结一致,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村两委能办实事,得到群众信任,热爱文化、尊重文化、向往进步文明。有高尚的进取精神是东社人的思想主流,较高的文化水准使东社人能很好的理解和接受新思想新事物,便于领导者开展创新工作,便于集中群众智慧,群策群力办事。两委干部不满已有成绩,还在奋发努力,频繁与外部联络,想做更多的实事,还有从东社走出去的众多有实力、有爱心的人士也愿意为家乡建设出力,这为建设家乡奠定了好的基础。
三、发展思路
以上条件是确保东社村在较长时间持续良好发展的优势。刚刚闭幕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势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定文化信心,建成文化强国,习总书记的报告振奋人心,更加鼓舞了我们的士气。
文化先行,首先要把好文化脉,再看是否符合先进文化要求。东社村青山绿水,村容村貌基础较好,通过深入挖掘村情村史、商业文化、民俗历史文化的同时,更加彰显红色文化,建设独具特设的东社乡村记忆馆,复制抗日政府院落、东社战斗旧址、修缮一部分红色遗址、拍摄东社战斗微电影等工作。通过打造红色革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更多的人瞻仰革命先烈,感悟榜样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要把乡村记忆馆与红色景点同交城全域旅游相结合,挖掘文化底蕴,打造古镇旅游区和景点,为东社村的转型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