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浏览: 次 责任编辑: 红色山西网
看,大泉山又变了样!
时间是一切变化的见证者。
68年前,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大泉山首创“八连环”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让万亩荒山变青山。
1955年,毛主席为大泉山水土保持治理经验文章修改标题《看,大泉山变了样子》,并亲笔写下按语,其中提到:“有了这样一个典型例子,整个华北、西北以及一切有水土流失问题的地方,都可以照样去解决自己的问题了。”
68年来,大泉山城乡面貌更美丽,群众生活更富裕,绿色发展更有活力……大泉山一直在变,但阳高县推进水土保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传承、一股韧劲干到底的执着不变。正是在这种传承和执着的带动下,阳高县正在实现从水土流失治理“发源地”到“新高地”的跨越与提升。
新中国有效治理水土流失的发源地
走进大泉山水土流失治理纪念馆,大泉山治理水土流失的历史呈现在眼前。
一张张黑白照片讲述着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泉山的荒凉和贫瘠。全县水土流失面积116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3%。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大泉山沟壑纵横,风沙弥漫。
“我们小时候,是山山和尚头,处处裂嘴沟,旱天渴死牛,雨天水土流。”86岁的大泉山村老党员张有旺说。
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阳高县党员干部以让群众过上好日子的信念,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决心,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担当,掀起了一场保水土、建家园的建设热潮。
经过多年的艰苦实践,阳高县凝聚群众智慧,总结发展经验,形成了挖鱼鳞坑、修水平阶、建土谷坊、筑沟头埂、筑沟边埂、修引水渠、建沉沙池、建蓄水池的水土流失治理“八连环”模式,实现了“土不下坡,水不出沟”。
阳高县党员干部带领干部群众,长年铁锹不离手,扁担不离肩,一次次开展千人、万人大会战,披星戴月与荒山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水土保住了,环境变好了,粮食生产也有了保障。大泉山的生态面貌和大泉山人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大泉山的治理模式为其他饱受水土流失困扰之地的治理与开发提供了可鉴之策,阳高县成为新中国有效治理水土流失的发源地。
张有旺曾经是大泉山青年基本建设队的队长,他经历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他回忆道:“毛主席表扬我们之后,各地来学习的人络绎不绝,有国外的水保专家,也有国内各地的干部群众,每年能有上万名,县里还专门为此建立了接待站,我们当时更有干劲了!”
全国学阳高,阳高怎么办?阳高县高扬大泉山这面水保大旗,持续推进水土保持工作。
“从‘一五’到‘十四五’,阳高县始终把水土保持纳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毫不放松抓好水土保持工作。”阳高县委副书记、县长谢云说。
“一任接着一任干是大泉山的光荣传统,也是阳高县水土保持工作不断创造新成绩的根本所在。”谢云介绍,阳高县一直设有水土保持工作领导组,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全县各部门分工不分家,共谋一盘棋,汇聚起全县水土保持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
截至2022年,全县水土流失治理面积747.08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73.8%,全县森林覆盖率28.6%。阳高县先后荣获了“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国家养生(养老)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
“现在,我们这里漫山遍野绿油油,层层梯田花果树,条条翠柏林荫道,亭台楼阁景宜人,老百姓个个喜洋洋。”张有旺笑呵呵地说。
新时代努力打造水土保持的新高地
金秋十月,走进大泉山,山色明艳动人,各类乔木正由绿变黄,火红的枫叶、苍翠的松枝点缀其中。在秋日阳光照耀下,美丽山水之间又多了一份五彩缤纷的浪漫。
如今的阳高县,在水土保持深厚积淀的基础上,正积极构建水土保持新机制,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换路径,努力打造水土保持发展新高地。
位于阳高县城北部的守口堡村,580亩的杏树是当地百姓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阳高县水务局局长何昌海介绍,县里投资2000多万元打造守口堡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项目,推进杏果产业做大做强。
山西巳林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是坐落在守口堡村的杏果龙头企业。企业负责人王金香介绍,公司每年可就近消化杏果1500吨,产出杏酒300吨,带动周边300多户农户就业增收。
守口堡村是全县发展杏果产业的一个缩影。每年三四月份,阳高全县20万亩杏花竞相绽放,或粉红如霞,或洁白如雪,把阳高县装扮得更加美丽,每年为阳高县带来3.5亿元的经济收入。
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一系列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不仅提升了“颜值”,也拉动了“产值”,促进了阳高县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驱车行驶在百里水土保持生态旅游长廊,沿途风景如画。这条百里长廊全线贯穿4个乡镇,串联了若干个水保生态工程、历史文物古迹和休闲观光景点,每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达2.3亿元。
作为全国蔬菜生产重点县,阳高全县蔬菜种植总面积达10万余亩,总产量达45.35万吨,总产值7.4亿元。2023年10月17日,计划总投资18.7亿元的阳高县现代高科技设施农业产业示范园开工,将着力培育现代化科技型、休闲型、智慧型农业新业态。“十三五”期间,阳高县引进项目68个,总引资338.14亿元,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等,阳高县水土保持工作的综合效益正在释放。
“近些年的水土保持主要依靠项目带动,投资是关键。”何昌海说,阳高县坚持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水土流失防治。
投资7000万元的杏泉峪生态园,配套治理沟道12公里;投资1.2亿元的玉安生态度假岛,配套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00亩;投资7亿元的佳润生态农林科技示范园区,配套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00亩。运用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机制,县政府注资8250万元,吸引社会投资1.33亿元,完成沿古长城生态修复造林绿化项目2.4万亩,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开辟了新途径。
治理水土流失是世界难题,需要久久为功。“接下来,阳高县水土流失治理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何昌海介绍,阳高县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规划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提质增效项目,整县制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提质增效工作。
2023年6月,阳高县成立了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领导组,形成依法治管、技术引领、部门协作的一体化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机制,阳高县水土保持进入发展新阶段。
尊重群众首创、坚持久久为功、持续务实创新,这是阳高县委、县政府从阳高县水土保持历史成就中得到的启发。阳高县委和县政府负责人表示:“阳高县将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扛牢阳高县水土保持的旗帜,传承大泉山精神,让阳高县生态更美,百姓更幸福!”
在时间的见证下,大泉山的新变化还在发生。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3年1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