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立在武汉长江大桥的自信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责任编辑: 红色山西网

立在武汉长江大桥的自信

 

       来到武汉不到武汉长江大桥看看长江,与来到大同不吃大同刀削面一样抱憾终身。
       长江发源于青海省西南部、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山,经青海、湖北、上海等1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最后注入东海。虽然与我的家乡大同无缘,但并不影响我对长江的认知——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所以我对长江的渴望就像久旱庄稼对雨水的渴望一样,是来自心魂深处的。因此,我来到武汉像一个游子回归故里一样,急切地投入母亲怀抱。领略她那烟波浩渺的容颜,感受她博大宽广的胸怀,接受母亲河对我的亲切抚慰与熏陶。

武汉长江大桥
黄鹤楼

       我是先从勾起她手指头开始的,来到长江岸边的黄鹤楼。黄鹤楼用山西人的话说:“黄鹤楼嘛,就是个塔楼,像应县木塔一样。”确是这样,黄鹤楼是五层攒尖顶塔楼。但它层层飞檐,翘角飞举,各层大小屋顶,交错重叠,远远望去形如黄鹤,展翅欲飞。
       提到黄鹤楼,没见过黄鹤楼的人总会情不自禁地诵念出一首或几句有关黄鹤楼的诗词。比如我眼前就会铺开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我就是追随着“唯见长江天际流”踏进黄鹤楼的。
       黄鹤楼共五层。一层大厅的正面是一幅巨大的“白云黄鹤”陶瓷壁画,画面逼真,给人飘飘欲仙的感觉。两旁立柱上有楹联:“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撼;大江东去,波涛洗净古今愁。”每看到楹联,我总会驻足玩味。寥寥数语,大千世界,回味无穷而又意味深长,是中华文化精品中的极品。这副楹联中的“波涛洗净古今愁”与我心中的戚怀高度契合,使我上楼的激情更加高昂。不单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新奇与欲望,更有洗净郁思的期许。我的步履有走在通往须弥山巅解脱之路的轻松。
       黄鹤楼每层都能四下瞭望,每层都有散发着浓郁历史气息的展厅。而三层厅堪称中国文化盛宴,展出的是历代文人登临黄鹤楼所作的诗赋。刘禹锡、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等众多诗人之作图文并茂地展现在游人眼前。黄鹤楼面江而立,在气势磅礴、景象壮丽的长江面前,灵感和文采如长江之水滚滚而来,文人墨客自然会挥毫泼墨,留下一首首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这样看来,黄鹤楼显示的气质不在于楼的本身,而在于它凝结的文化根脉。
       登上五层瞭望厅,只见楼房林立,“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景象被现代辉煌瑰丽的建筑遮掩和冲淡。或许李白送别孟浩然在江畔吧?那样放眼才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绝美景象。为了追寻这气壮山河的胜景,我下得山来,一步步走向母亲河的怀中。
       我从龟山进入滨河公园。顺着滨河路堤坝下来就是长江了。
       江面不是很平静,也不汹涌澎湃,只是被微风吹出了浅浅的水波,像铺开的绸缎,恰好消蚀了岸上的倒影。这样,江水就是江水,没有另一层如梦的境象了。却让长江大桥更显示其雄伟挺拔了。大桥分上下两层,下层为铁路桥,上层为公路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建的第一座公铁两用长江大桥,素有“万里长江第一桥”美誉。我坐在观景石级上如端坐在母亲的臂腕一样,任江风吹拂,感受母亲手指自发际梳理我长发的舒爽和惬意。
       从桥下走到桥上,便又是一个大千世界了。车行道,大小车辆川流不息。人行道,行人摩肩接踵。桥下公路车水马龙,江畔绿树葱茏。江面上不时有船缓缓漂游。凉风习习,江水涟漪,不觉走到大桥中央位置。只见江面开阔,江水滔滔,向远眺望就是水天一色、“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景象了。那种恢弘,那种壮美,那种气势在我的心魂产生的震撼便是连我的胸襟也开阔崇高起来。
       夕阳西下,波光粼粼,江面就有了漫卷夕照了。太阳最美的落脚点应该在江水中吧?因为进了江中的夕阳比夕阳本身更加辉煌,更加壮丽。这样美好的江面没有人的参与是孤寂的,是空聊的,是凝滞的,像一场精彩的马戏表演没有观众一样。当然,武汉人是不会让长江形影相吊的,他们从岸边扑入江水中,如一尾白色的鱼优美畅快地在水中欢游。那身段那肤色是江水不可或缺的笔墨,他们点染着画面,使江面更加精美绝伦。原以为如玻璃浆液的江水是浑浊的,投入长江怀抱的水下人不但为江水增加色彩,而且有力地证明江水是清澈的。
       谁说岁月无痕?岁月是有痕的,站在桥上抬眼望,茫茫宇空仿佛给人穿透千年万年的力量。“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大江在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同时,留下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试看这里的长江,一手抚着蛇山,一手揽着龟山,在千百年的时光中育焉了楚地特有的历史和文化。不管时间洪流如何冲刷,长江始终一个手掌托起雄奇多姿的黄鹤楼,一只手心端着诗意绵绵的晴川阁。
       之所以用诗意绵绵概括晴川阁,是因为晴川阁得名于唐朝诗人崔颢游黄鹤楼写下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追朔历史,便知天下大同。475年前,当诗意盎然的晴川阁落坐在长江边时,北方雄姿勃勃的得胜堡也以威严之势矗立在万里长城和茶马古道上。晴川阁与得胜堡都是在明朝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建成,建筑风格有许多相似之处,所以当我立在飞檐翘角的晴川阁时,得胜堡也在我的眼前晃动。心中涌动的不是别的,而是亲切感和知遇恩。
       站在武汉长江大桥,天地古今人寰眼前滑过,还是毛泽东主席说的好:“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雄伟壮观的武汉长江大桥体现着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在武汉的时日里,我不止一次看到跨江大桥、跨江立交桥。这样宏大精湛的桥梁建设技术中国是世界之最,不仅仅是跨江大桥,中国的多个领域已跨入世界之最。朋友的孩子急着嚷着出国看看,等他翅膀硬了从国外飞了一圈后,给他母亲的结论是:“妈!哪个国家也不如中国建设的好。”这就是中国自信。中国自信从哪里来?从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来,从“万邦来朝”的历史盛况来,从我看到的武汉长江大桥来。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让我们怎能不更加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呢?
       追忆过去,便知足惜福。1981年我进入大同师范学习,11月全班同学围在14寸黑白电视机前看中国女排在世界杯赛中夺冠。今天我们拿着智能手机,手指一滑,知晓天下。2000年我防贼偷自行车的唯一办法是减小买车成本,50元钱买二手旧车,丢了不心疼。现在满大街都是共享单车。这种今非夕比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们这代人见证了中国崛起,见证了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中国发展,中国速度。我们也一定能见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到那时,我还会来武汉,立在武汉长江大桥上再一次深情地呼出:“伟大的祖国,我爱你。”(作者:大同市新荣区老促会会长  张桃枝)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电脑版   |   移动版

 

山西省老区建设促进会主办

网站版权所有:山西红色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网站备案编号:晋ICP备19004976号-1 

公安备案编号:晋公网安备14010702074457号 

技术:红色山西网运营团队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东仓巷甲4号

邮箱:redsx@sina.com

执行总监:13283623983

违法与不良信息投诉电话:0351-211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