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浏览: 次 责任编辑: 红色山西网
编织梦想
早晨锻炼身体,在公园树带处无意看到长的一撮柳枝条,联想到我们从小生活在农村,面对各种农活,哪家都离不开用杨柳条编成筐子使用,这是村里的主要农具之一。
筐子分几种,一种是大揽筐,用较粗的柳棍用火烤后,弯成U形用绳子拴住两端凉干做筐柄,两端留有大圪塔,以防抽脱,便于提放。它主要用于装树叶、装柴草、放玉米棒等较多的东西;一种是筐子,用三根柳棍儿或自然或手工折成小半园,两端尽可能留足圪杈,便于防滑,构成三角体形,它用处较广,担土、割草、洒粪、装山药蛋、掰玉米等;一种是篮子,它与大揽筐形状相同,只是小而灵巧,用来手提和胳膊挎着装些农产品,或装鸡蛋等;还有一种割上柳条将皮去掉,形成白白的细柳编笊篱,用来捞菜、捞饺子等。
我从小就喜欢捣鼓这些,因父亲不会编,小小的我看到村里的爷爷和大爷们,割上杨树条编筐子,我就情不自禁地学起来,虽然这个活技术含量不高,可要想编好,也确需一些技巧,后来我们家里用的这些家俱,都是出自我手。
筐子是家里用的最多的,那就先从编筐子学起。我们应县曹娘村,地处桑干河北岸,桑干河两岸过去树木丛生,杨柳树枝繁茂,是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宝贝。每年春天杨树便抽枝生长,待秋后长的结实有韧性,我们就可以去选择长短粗细大致都相同的小老杨树条,新疆杨条脆嫩不能用,割上一捆小老杨条,回来晒掉水份,但不能晒干,待其柔软折不断,便可编制了。
编制时先选4组又细又长又均匀的杨条,每组6根,分3根相互将底部交叉约30公分一组,重叠成米字,杨条头成八组向四周伸展开,然后用脚踩住,选一根杨条从最底一组翻上压住头,且将镰刀割的斜面向上,分上下将八组每组3根杨条主杆旋一圈编住,这样起底工作完成,然后沿顺时针方向一根接一根编,按上下穿八组用力将杨条挤压紧紧的,而且越紧越结实,因为待编起来还要完全晒干,只有编时缝隙越小,编制的质量就越高。编到7、8寸左右,将八组竖起来将头挂住,形成一个椭圆状。
然后,可将预先熏好的三根柳筐把子,按3份均衡分开编住,接着一根一根继续顺时针编制,随着底面积增大,周长变长,可将八组每组再左右插上3根杨条,根据所编大小分成16组,往上还可再均匀插花分开若干组,每分一组还需保证插上3根竖条,一般筐子不宜太大,编到像大铁盆形状就可拧筐边了。
拧边技术要求更高,将选第一组开始,稍插加几根细枝,开始顺时挤成麻花,再接第二组、第三组,沿筐边逆时针旋转,扭到快接头时,也要分3股拧,插在开头起边那3股竖边处,接住时要均匀地与开始扭边粗细高低一致,一般人接头不好,便一眼看出来,这种接头松动空隙大,用起来易从接头乱,这是衡量编筐技术的关键环节。
我开始学习,别处编的还好,就是拧筐边接不好头,往往筐子编起来干了,还要用细铁丝缠住,既不美观也不结实。后来总结经验,一是扭边用力加大,接头顺路均称,无需二次翻工,如重扭一次,树枝就拧断了,即使再插换新枝条,与原来不是一体,使用时候容易这里先开,只有一次扭住,并插在对接头处,再沿深插挤两档。二是编的杨条尽可能选择老树条,这样编出来的筐子又好看又结实而耐用。
我们桑干河滩还长有一种黑中夾带白点的,又硬又筋的叫酸刺柳,用这种细条编出篮子大方美观,不仅能装精细农产品,编好的时候还可提玉米颗粒和黄豆、黑豆、绿豆、豇豆等。
我的老师王岗,住在我家对面东第三家。夏天天热,每天晚上我们都会出街乘凉,一次见我编筐编得好,想让我给编一个酸刺柳篮子。那时我还上学,于是我利用周日下午,专心在村东南桑干河南岸黑土地割酸刺条,那时河水常流不断,除了下大雨秋季发洪水,平时水面平静也不宽,清澈见底的河水向东涓涓流去,偶尔还会发现几条小鱼摇摆着鱼尾无忧无虑地游动,河水流到急转弯处,则水深河宽,不会水的人一般不敢下水,有水性好的大人,常带着魚网捕鱼,桑干河的鱼多是草鱼、鲤鱼和无魚鳞的我们叫面魚。我选择大人们常过河的河道,因车轮压的实,河底是硬的,且水不深,卷起裤腿就能过去。黑土地水草丰茂,这里的酸刺柳长的光溜溜的挺长,在一片荒野的河滩,边割柳条边想起从上小学到高中时,语文课《说慌的孩子》、《半夜鸡叫》、《刘文学》、《刻舟求剑》、《朱德的扁担》、《谁是最可爱的人》、毛主席诗词,卜算子《咏梅》、清平乐《蒋桂战争》,沁园春《长沙》、《雪》、蝶恋花《答李淑一》,七律《长征》、《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到韶山》、《和柳亚子先生》、《和郭沫若同志》、《冬云》,水调歌头《重上井岗山》,贺新郎《别友》等等,那时唐诗宋词学的少,毛主席诗词大多学过。后来高中又学了些文言文,如《黔之驴》、《叶公好龙》、《廉颇蔺相如列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劝学篇》、《岳阳楼记》等等,这些文章在我的人生中留下深刻的影响,时至今日都记忆犹新,有的还能背下来。边想这些文章,边从酸刺柳丛中选割,不到两个时辰你就能割一大捆,我看完全够编了。于是,我又从柳树上选了一根又光又适宜的篮把子,回家后柳把子去皮抛光熏成U型,用绳子绑住两端慢慢凉干,又把酸刺柳摆弄晒到恰到好处,就能编织使用了。
我试试能编后,便用心编起来,而且每编一根条时,用快刀把头削成斜状,斜面向里不宜太过,放平缓适中,这样编出来了筐,里面白生生一圈一圈向上延伸,犹如条条白云围绕黑色带白点的空间盘绕,显得优美窈窕。上篮把子时尽可能与底贴紧,不留空隙,编得够尺寸时,扭边上劲要粗细要均匀,接好头看不到接处,编出来的篮子对称好看,像个大元宝,里面放上粮食也漏不出来,王岗老师看到甭说有多高兴哩。
后来,我的高中同学秦根太在应县玻璃厂当工人,他与我很要好,一天来我家专门告诉我,玻璃厂准备收方篓子装瓶用,他问好尺寸,让我抽空编。于是我抽早晚空,在黄花梁树林里割些杨条,黑夜在家里编好。编上十几个,用自行车后面垛起驮上,再用绳子捆牢,一个筐子收6角,卖来的零花钱补贴家用,在那时农村也切实解决了燃眉之急。
后来又自学过篆刻,给人们刻过印章。因从小爱好写字,学过书画,逢年过节给人们画风景、画窗花。还用竹筒自制笛子、二胡。我妈鼓励我说:“即便上不了大学,通过自已努力,总能学会一门手艺,当个艺人将来也能养家糊口”。
回忆起这些事,我似乎觉得这是天然赋予我的一种灵感,它伴着我度过了朦胧的青春岁月,实现那纯真的梦想……(朔州市老促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魏友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