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老区 关注 书画 经典 副刊 图片 视频 期刊 编委会 老促会 书库 公告

主页 > 资讯 > 头条 >

挖掘黎城文化 建设人文强县——首届中华黎民故里文化研讨会综述(组图)

2019-12-30 12:45 红色山西网
挖掘黎城文化 建设人文强县——首届中华黎民故里文化研讨会综述(组图)

    10月25-26日,为发挥文化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推动与引领作用,研究和挖掘黎城县特色优势文化,促进中华黎民故里文化发展,提升黎城县人文形象,“首届中华黎民故里文化研讨会”在黎城县举办。本次研讨会由中共黎城县委宣传部、山西省当代儒学研究会主办,黎城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黎城县文化和旅游局、山西省当代儒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山西省社科院儒学研究中心协办。中共黎城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晓明主持,来自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发展理论等领域中的20多名知名专家、学者,围绕“中华黎民故里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黎城历史文化与人文精神”“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等议题展开深入的实地考察、交流与研讨。现将学者们的主要观点摘编、综述如下:
    历史悠久 中华黎民故里文化丰厚

    中国儒学年鉴社副社长兼常务副总编、北京儒学书院院长柳河东在发言中讲:第一,文化的伟大力量。文化是国家的血脉、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地区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的根本支撑。经济可使国家强大,而文化可使国家伟大与绵延持久。文化强,则地区强;文化兴盛,则地区兴盛、富裕。第二,新时代的使命担当。中国已走过了站起来的历史阶段,要真正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目标,必须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国民素养。农业落后时期我们需要“大寨”精神,工业不发达时期我们要树立“大庆”典型,文化强国时期我们的黎城应当有对标一流、建设文化强县的历史担当。第三,上党明珠黎城县的文化优势。我提交本次研讨会的论文为《论黎城县特色文化优势:五黎文化相辉映》,本文从五个方面论述黎城县的最大特色文化——黎文化,包涵五个方面:古黎国文化、黎侯国文化、黎民文化、黎氏文化、黎城县文化。黎城县可谓中华黎文化的标志地。这是黎城县实施文化强县发展的核心性、标志性、战略性文化资源,具有独具性、不可复制性、排他性,是进行地名宣传、提升知名度、发展县域文化产业的有效着力点与发力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哲学研究室副主任任蜜林认为,黎城是中国著名的“千年古县”,其源头可以追溯到一万年前的猫崖洞旧石器时代。然从文化上来看,其至少包含三个面向:一、黎城是农耕文明的的发祥地。黎城是炎帝神农氏的出生地。炎帝神农氏是中国农业文明的始祖,他不但发现了百谷和嘉禾,而且发明了当时先进的农耕工具耒和耜,这对于当时农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为中国农耕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二、黎城是儒家文化的起源地。黎城是帝尧的出生地。帝尧是黄帝的五世孙。帝尧不仅是儒家理想治世的典型代表,也是儒家“修齐治平”思想的提出者。后来孔子称“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即反映了帝尧思想对于儒家思想的影响。三、黎城是红色文化的集中展现地。以黎城为代表的太行山地区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凝铸了太行精神,其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伯坡精神一样,都是我们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

 

    安徽大学哲学系教授、安徽省孟子思想研究会副会长王国良作了《黎尧文明与儒家文明》发言,他认为:一、黎为“炎帝获嘉禾之地”。黎城是中国农耕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二、黎为尧之生长地。《山西通志·名贤辑要·帝王类》开篇即为尧帝。文称:“尧为黄帝五世孙,生长居处于伊耆二地,即今山西黎城县也”。三、尧的主要功业有:制作历数,以利农耕;百业兴旺,文明爆发式发展;以民为本,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四、儒家对尧的继承。儒家“五经”的《尚书》,第一篇就是《尧典》,儒家的核心理念来自于对尧帝治国理政成果的总结。黎尧时期创造了先进的社会文明体系和社会生活方式,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把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提升到新的水平。儒家道统的核心内容,是仁义精神,是民本思想,就是以人民为中心。黎尧的自然社会政治实践,在当代具有重大价值。


    安徽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张启兵认为,厚重的历史文化是新时代黎城发展的战略资源。一、黎城的自然风光奇瑰旖旎、摄人心魄,是厚重的黎城历史文化的天赐摇篮;黎城人民敦朴热情,与自然共生和谐,创造了博大精深的黎城文化;黎城打造国际旅游度假胜地的宏伟蓝图,凝聚了新时代黎城人民的美好生活向往,令人振奋。二、黎城历史文化厚重质朴,源远流长,是生生不息的世代黎城人创造结晶,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最具特色部分之一。以帝尧为标志的传统文化是新时代黎城发展思想文化资源;以黎侯布虎为代表的文化遗存是新时代黎城发展的重要经济资源;以抗战文化为主题的红色文化是新时代黎城发展政治教育资源。三、以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为指导,推进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利用黎城历史文化加快黎城发展的不二途径。汇聚域内外各方力量挖掘整理黎城历史文化资源,讲好黎城故事。利用现代技术和艺术手法利用资源生产文化作品;运用现代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传播黎城文化。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研究员张曾祥认为,第一,“黎民和黎城"的文化力量,用一句话来表达,那就是“黎民是黎国之民",是一个很有智慧的历史诠释与文化表达。对祖先的形上崇拜,和在姓氏上的形下落实,是中华文明对自身来源的完整表达。寻根究源,黎民与黎城就历史地和文化地联系在了一起。第二,黎城和黎国的历史事件,主要是西伯戡黎、赤狄侵黎,严重损害了黎国之民的生活,也严峻考验着他们对黎姓祖先和黎国国土的信念。但是,这种信念没有丢失。隐性证明是,在逃离了政治危险之后,在没有对黎民政治迫害的地方,黎民或黎氏几千年来繁衍生息,延绵不断。显性证明就是,黎侯墓一经被确认公布,就引来了各省和越南、马来西亚的黎氏后人前来祭拜。第三,一个文化增长点,弄清黎城、黎氏和黎族的关系。台湾一个宗教文化团体,把蚩尤和黄帝、炎帝一起列为中华祖先,推动“三祖文化”建设,在河北逐鹿县建立“三祖堂”,以促中华民族大统一。建议黎城县与其建立联系与合作关系。

 

 

    黎城县人大原副主任孙广兴认为,农耕文明之前,无论大平原还是小平原,都是一片汪洋,远古人类根本无法在此生活。黎城是可以满足农耕文明之前远古人类基本生存条件的地方。五十年代猫崖洞的发现证明,黎城早在万年之前的旧石器时代即有人类在此生活;1998年靳家街古人类遗址的发掘表明,上至仰绍文化、龙山文化,下至厦商周三代及汉唐,主要文化层在5000年至7500年,发现有比甲骨文更早的陶文上黎的象形字;2006年黎候墓群的发掘,以及黎城古碑刻、古遗址、古文献、古典集、古传说链条体系充分证明,在符合远古人类生存环境的女娲之地,黎城是最早的伊国、耆国国都之所在,是炎帝故里,是尧帝故里,是黎氏祖根地,是黎民百姓诞生地,是中华农耕文明早期发祥地,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中华黎民故里当之无愧,名至实归。

 

创造转化 创新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山西省当代儒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儒学研究中心主任宋大琦认为,第一,黎民文化定位的问题,需要仔细分疏,“黎民”有多种含义:“黎民百姓”之黎民、古黎国之黎民、九黎之黎民等。第二,用意、路径及困难:将“黎民百姓”这个普遍性的文化概念通过古黎国这一连接点落实在黎城县,即黎民文化起源于黎城县,黎城县是黎民文化源头和代表,以打响一个文化标志,带动文化和旅游经济的发展。路径目前尚不清晰,远程规划过于宏大,如欲实现非一日之功。第三,“黎民文化”分析,黎民文化相对于现代文明是传统文化,相对于西方文化是中国文化,相对于贵族文化是庶民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兼容。第四,建议:1.以观光引领度假避暑,追求“第一次是观光,第二次是度假”,争取回头客、常来客、常住客;2.讲好黎城故事,要有一套话语体系。在讲解宣传时注意避免价值观冲突,如许由洗耳,不宜宣传成许由讨厌政治的黑暗,那是控诉尧为政黑暗,不符合传统主流看法。

 

 

    太原理工大学特聘研究员吴文生认为,黎城是中华民族发祥发展的重要根祖地,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古代黎民文化为开创中华农耕文明做出过重要贡献。中华黎民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意义在于整理和传承传统文化,塑造新时代黎城人文精神品格,实现并弘扬自身价值。中华黎民文化的文化表达方式,甚至可以说是“范式”,就是一系列十分重要的方法。我们可以沿着文化记忆、文化哲学、文化伦理、文化意象和文化想象的思路进行思考、探讨和研究。如“文化记忆表达”,可以提示我们,传承传统文化,不仅要关注经典,还要关注文化仪式、文物等,在多重印证中建构传统黎民文化的当代价值。再如“文化哲学表达”,在于理解黎民文化文化的本质,从文化本质理解上回应传承和构建黎民文化路径的合理性。文化伦理表达、文化意象表达和文化想象表达,也都同样重要。理清和掌握了传承和构建黎民文化的方法论,传统厚重的山西黎城必将迎来中华黎民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复兴的黎明。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儒学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山西朗朗律师事务所高级律师宋大全认为,首先,文化坐镇。黎城文化,我个人倾向于农耕文明起源之说。从黎城县出土文物西周黎侯壶上的“黎”字分析,从四足动物、从挽具、从犁具,非常符合有动物辅助农耕的形象,形象地表达耕作行为。农耕号子是怎样吆喝牲畜的,有农村生活经验的人都不陌生,无外乎“伊、伊,耆、耆,犁、犁”发音。“伊”的古文字,人字旁边不正是活生生的一幅犁杖吗?从早期文字由简至繁,工具由简单到复杂,生产由人至牲畜辅助的规律来看,这一农耕文明进化关联文字演变,而基本劳动号子根音保留的思路很容易形成逻辑闭环。第二,旅游为桥。根祖文化已有洪洞抢先,墓葬文物有曲沃晋侯不可取代,红旅武乡县不让,山水各地通存,大院非黎所长......上述各项资源均可在黎城旅游开发中一并运作,却不宜作为宣传龙头和投入重点。然而,农耕根祖却是开辟先河,且可能形成考据理论闭环,应作为重点进行宣传,利用儒家文化的影响力,大力发展书院,举办论坛,从人文高端层面将黎城文化推向国际市场。

 

 

    山西省当代儒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晋中市儒学文化促进会执行会长杜改转认为,第一,站位要高。中华文明起源于农业文明,研究中华文化,要以“天人合一”思想为前提。不然,不能够充分体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奥妙无穷。第二,视野要广,胸怀要阔。炎帝是黎族的祖先,或者说黎城是炎帝故里,都有充分的史料依据,这是我们黎城人的文化自信。我们都是“炎黄子孙”,将炎帝与黄帝共同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是百姓的先祖,并非是一家一姓的先祖,每一个姓氏后裔的身上都流淌着炎黄二帝的血。第三,对于黎城是炎帝故里这个问题,我们应认真探研,传承好炎帝文化。每一个源远流长的姓氏,都是中华文化大厦的一根“擎天柱”,研讨黎氏文化,我们更进一步明白了中华文化的意义。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研究员薛平认为,县域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创新很重要,文化是一个地方的根脉与灵魂,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与内涵,而县域特色文化可以把一个地方与另一个地方区别开来。黎城地处太行山中段,具有自然风光遗产、历史文化遗产、红色革命遗产。黎城当地人说,“中国的历史,一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西安,五千年看安阳,一万年看黎城”。历史厚重,风光绮丽,革命精神昂扬。那么,一万年的黎城故事该怎样讲呢?毛主席讲,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酒香也怕巷子深,怎样让大众知道黎城、认识黎城、爱上黎城,是值得思考的问题,需从讲好黎城故事开始。黎城最出名的故事是“许由洗耳”,故事历史久远,人物形象鲜活,还有洗耳河这样的旅游观光资源,可鲜为人知。要琢磨从通俗性、价值性、实用性的角度出发讲好黎城故事。其次是黎城文化品牌的创立和创新性问题。只有打造特色的文化品牌,才能铸造县城的精神与灵魂,提升县城的影响力。

 

 

    天津国际汉语学院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山西省当代儒学研究会理事牛慧俊认为,开发中华黎民故里根祖旅游资源,须树立文化统帅旅游的发展观。理由有二:一是中华黎民故里根祖旅游的文化性强。中华黎民故里根祖旅游是在诸多文化积淀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厚度,就不能吸引、留住游客。它的独特性和历史遗传性,是其任何地方不具备的。如果有足够资金和技术,可以创造出一般的旅游项目,但是中华黎民故里根祖地是创造不出来的,根祖文化遗存是不可克隆的。二是旅游主体审美观及文化品位不断提升。根祖旅游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有着较高的文化认知能力,且对这类项目的文化性要求特别高。游者不仅要求“有物化的根祖文化”静态展示,更要有“有生命的根祖文化”生动体验,要求其具有亲和力与感染力。随着大众旅游审美需求和体验层次的逐渐提高,缺少创新、内涵不深的中华黎民故里根祖文化表现形式将难以适应游客文化需求持续增长的趋势。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化旅游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王青峰认为,黎城属于典型的“双欠”型地区,经济社会欠发达,文化旅游欠发展,应把发展文化旅游作为推进转型发展的重要突破口。首先,要深入推进中华黎民故里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并将其作为推动转型、繁荣经济、提振民生的切入点,提升黎城县特色优势文化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第二,把推进县城建设的特色化、现代化、服务化作为发展文化旅游的重要抓手。第三,把黎城的生态休闲旅游作为主攻方向,继续加大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力度,如四方山的红叶规模效应还远远不够,亟待扭转目前自生自灭式的原始状态,加大人工林的培植力度,让红叶更茂密一点、更壮阔一点,形成更具震撼力的规模效应。第四,加强文化旅游产业业态的升级,充分利用区块链、大数据以、互联网技术及现代自媒体等多种手段,不断提升文化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文化含量,同时,突出品牌意识,做精做好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如,做好黎侯虎品牌的宣介,扩展销售总量,拓展市场份额,并使之成为黎城的重要文化代言物。

 

 

    此次“中华黎民故里文化研讨会”对于黎城县梳理挖掘文蕴、提升文化自信、促进文旅发展、推动经济转型、提振县域民生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深刻的实践价值。共黎城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晓明在总结讲话中指出,这是我县有史以来一次高规格、务实性专题文化理论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为挖掘黎城千年古国文化底蕴,提升特色文化优势,打造黎城文化品牌,推动县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出了宝贵的建设性意见,提供了文化价值导向,指引了文化理论方向,为日后进一步深入研究、挖掘、提升和弘扬黎城县特色文化、优势文化和战略文化资源,促进中华黎民故里文化对黎城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提升黎城作为中华民族发展重要根祖地的地位,塑造人文厚重的宜居度假区形象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责任编辑:红色山西网
首页 | 网站地图

山西省老区建设促进会主办 网站版权所有:山西红色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网站备案编号:晋ICP备19004976号-1 技术服务:红色山西网运营团队

本站部分文章源网络,若侵权不实,请联系删除纠正,本站不担任何责任 办公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东仓巷甲4号 邮箱:redsx@sina.com

执行总监:13283623983 违法与不良信息投诉电话:0351-2112193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