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全省督学,推动老年体育工作,心系革命老区,坚持扶贫济困——
阎存来:余热生辉暖家园
乡贤文化是一个地域的精神文化标记。在河东历史长河中,无数乡贤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和道德力量,在乡村社会建设、风习教化、乡里公共事务中,作出了巨大贡献。
新时代,在运城的各个乡村一线,活跃着一批有能力、有情怀、有担当的新乡贤;在各地,更有一些河东赤子,他们把浓浓的乡情,转化为回报家乡的实际行动,成为助推经济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支生力军。
运城晚报特开设“河东乡贤榜”专栏,走近本地新乡贤,聚焦大运城建设中的乡贤群像,讲述他们的故事,弘扬他们的精神,希望用乡贤文化涵育文明乡风,引领更多有识之士加入乡贤队伍,助力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为大运城建设贡献力量。
前不久,运城市老区建设促进会工作闻喜现场会召开,与会人员先后参观了闻喜神柏乡下丁村英烈纪念馆、郭家庄镇陈家庄革命纪念馆、礼元镇裴柏村等地。一下午烈日当头,一路奔波,已89岁高龄的原运城地区行署副专员阎存来先生,显得更加引人注目。
因为他是与会人员中年纪最长的一位,但他腿脚灵便、精神矍铄,每到一处,都极为细心耐心地了解这里的开发及修复情况,一点也不像是已快九旬的人。从市老促会常务副会长,到现在的名誉副会长,他从来没有落下老促会的任何一项重大活动。
他曾当过教员、校长、审判员、县法院副院长、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原运城地区行署秘书长、行署副专员……退休后,他仍旧退而不休、乐于奉献,在推动老年体育工作,促进全省督学、扶贫攻坚等方面,都有他的身影。他是同事眼里平易近人的好领导,更是百姓心里踏实办事的好干部。
□记者 王捷
幼时家贫 苦难重重
尽管许多成绩已经有目共睹,但阎老却笑着说,这一切都是自己应该做的,而且自己贡献得还是太少太少。能有这些体悟,和他的成长轨迹绕不开。
1931年,阎存来出生于万荣县荣河镇谢村的一个贫苦农家。原本就清贫的生活,在他12岁时,因父亲病逝变得更加困难。家里仅有他和母亲相依为命,只靠母亲白天同邻居一起搭班打理自家的十来亩薄田,晚上一人纺线织布做衣,逢集赶会叫卖来维持生计。
1947年,阎存来在老家完小毕业,恰好赶上荣河解放,便在学校又学习了一年,最终因家庭困难不得不辍学。
为了生存,1948年毕业后,母亲托人让阎存来在西安东关茶货铺落了脚,“熬相公”。在这里,他负责卖白糖、黑糖等货物,每天晚上在柜台上睡,早上约5点就起床,打开铺门、打扫店前街、做早饭。待掌柜们吃完饭,他清理完桌面,才能回灶房用饭,可这时往往已经是菜汤全无,他只好啃着馍就着葱或辣椒凑合。
干了3个月,由于饥一顿饱一顿,阎存来患上严重的肠胃病,上吐下泻,无法工作,被店主辞退。无奈,他只好投奔到西安城里的亲戚处养病。
当时,西安还没有解放,尽管高大的建筑、宽敞的街道、琳琅满目的商铺都让他眼前一亮,但更让他感慨的是贫富上的巨大差异。没有钱,他不能像在老家一样去听戏。严重的痢疾困扰了他40多天,因为住在2楼杂物房里,跑肚时的跑上跑下,让他遭到1楼一户有钱有势人家的谩骂和嫌弃。
才踏入社会的阎存来看到了社会的种种不公,明白了穷人的无奈,想着老家的情景,想着共产党为老百姓带来的解放,他决定回家。
向亲戚借了路费,还没到渡口,钱就因为住、食花光了,阎存来一路乞讨到了河边,多次向船家磕头乞求,这才过河回到了家乡。
在家整整休养了一年,1949年,阎存来得知很多同学都上了学,自己学历太低,便也想去上学,辗转到运城师范学校插班读书。从荣河到运城,全凭他自己走路上学,常常要步行一整天。但他乐此不疲,坚持了3个月,无奈又因为家贫无法缴纳学费而停学。不得已,他回到老家打柴、烧炕、干苦力,准备自此干农活谋生。
从教数年 步入政界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刚好当时他的一个同学从事教学,得知他的情况后,便告诉他教员十分缺少,鼓励他积极从教,让学有所用。在同学的鼓励下,阎存来去了原荣河县教育局文教科报到,并被分配到孙吉镇贾村从教。
那里由于校长和另一位老师请假,只有他一个教师,要负责一二三四年级100多个学生的课程。每天他便领着孩子们在操场读书,一个学期过后,寒假孙吉会考,四个年级的榜首全是他的学生。
优秀的教学成绩,让阎存来很快便被调入原荣河镇中里庄村任校长,两年后任荣河学区联合校长,主要负责本学区群众扫盲工作。他在郑村成立了试点班,帮助该村50多名农民识字脱盲。因为干得好,他又被抽调到原荣河县扫盲办公室,其先进经验也得以在全县推广。
因为这一突出贡献,1952年,他被指名调入原荣河县政府秘书科,自此走上了从政之路。这一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牢牢把一个共产党员应尽的责任扛上了肩头。
1954年,原荣河县和万泉县合并为万荣县,阎存来随之被调入县政府秘书科。两年后,他被调入县人民法院,担任副院长。过了几年,他又先后任万荣县王显公社主任、县城关公社党委书记,积极推广速成识字法和普通话的典型及经验,紧抓生产,改善群众生活条件,因为成绩突出,被调入万荣县委组织部工作。1965年,他被任命为临猗县委副书记。“文革”期间,阎存来曾遭受不公正待遇,但9个月后,他的问题得到解决,他也重新返回了工作岗位。
1977年8月,阎存来任原运城地委农工部副部长,经常深入农村,在田间地头和村民交流,为村民提高农副业生产,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980年,他任原运城行署秘书长,协助领导部署总结,上报下达,组织协调部门工作,起到了参谋、助手的作用,常常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他不仅完成了任务,也受到领导和群众的表扬。1986年11月,经过省委组织部考察,阎存来担任原运城行署副专员。
因为分管文教、卫生、计生等工作,阎存来同教育局的同志一起深入调研,积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倡导集资办学,大大改善了各级学校的教学条件,同时对原地直教育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开发,使运城教育进入一个可喜的发展阶段。
无论在哪个岗位上,阎存来都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作出了许多成绩。他始终不忘过去的苦难,时时把自己当做普通老百姓的一员,设身处地为百姓着想。因为他明白,一切都来之不易。
发挥余热 奉献社会
1992年8月阎存来退休,但是,他退而不休、乐于奉献,扎根群众,从事了多项公益工作。
1992~2002年,阎存来被省政府教育委员会聘任为省督学,同其他同志一起对本地各县(市、区)教育部门及各类学校进行督政、督教、督学。同时,他还承担全省范围的督学任务,对一些县(市、区)九年义务教育基本达标和扫除青壮年文盲情况,进行考察、评估、验收、复查、督导,指出问题、提出整改意见,督促教育经费投入,使运城各校办学条件、教育质量和普及程度等均有所改善。
1994年,阎存来接任了原地区老年体育协会主席一职,不断健全乡村基层老年体协组织机构。他还多次从省城请来国家级教练开办培训班,在万荣、稷山等地召开老年体育活动现场会,主持和举办全市老年人运动会,亲自创办《老年体育通讯》等期刊,不断推广老年体育工作……城乡广大老年人锻炼热潮成了一道亮丽的新景观。市老年体协也多次受表扬,被评为全国老年体育工作先进单位。2008年,77岁的他因对老年体育发展作出突出贡献,被推举为奥运火炬手,完成了传递奥运火炬的光荣任务。
1997年,原运城地区成立老区建设促进会,阎存来担任了常务副会长一职。他宣传老区、深入老区,配合有关部门对老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情况进行调查,写出报告,向市委、市政府如实反映,为老区改变落后面貌、加快小康建设贡献力量。他整理历史资料,多方奔走,为老区革命根据地恢复旧址、建立纪念馆和红色教育基地、旅游景点等创造条件,唤起各部门和广大群众对老区的关注和支持。逢年过节,他还会带领老促会的同志一道,为老区的乡亲们送去关爱和慰问品,听取老区人民的心愿,为他们发声。
夏县韩家岭地处中条山腹地,是革命先烈嘉康杰战斗过的地方。1999年,他第一次到那里,了解了村里情况,时隔一周,便带着时任康杰中学党委书记的景长秋,对韩家岭康杰小学校园无围墙、无大门、无教学器材、缺乏资金的问题进行现场办公,促使康杰中学和康杰小学形成了帮扶关系。经过市、县老促会和康杰中学的大力帮助,韩家岭已成为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基地。
阎存来还担任了山西省扶贫基金会运城市工作委员会主任一职,扶贫济困,为老区争取扶贫资金,帮助村民脱贫致富。他曾多次深入革命老区万荣县三文乡和临猗县大阎乡等地,走访村民,分析贫困症结,为村民调整产业结构,传播致富门路。他还常常奔走于交通局和水利局,只为解决老区打井、修路等问题……
如今,作为市老促会名誉副会长,他坚持参与老促会的所有活动,每周一、三、五到办公室上班,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老区建言献策。与他共过事、有过交往、受过他教诲的人,都评价他风趣幽默、毫无官架、作风正派、生活俭朴。他对群众的热情相待,也让他成为百姓心中的“平民专员”。
尽管如此,阎老还是觉得,这是报不完的恩。“年龄到了退休时候,但不是革命到头。”他说,“共产党为我们赢得了解放,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我参加工作的第70年,现在什么都是新鲜的,我越学越觉得自己不足,为国家作的贡献太少。”他说,所以只要身体好,只要组织和群众需要他,能为人民服务一天,他就干一天。
多年来,阎存来一直保持着干劲十足的革命精神,在老有所为的征程上,继续以为人民服务的情怀,鞠躬尽瘁,样样都干得轰轰烈烈、有声有色。他用灿烂的夕阳余晖,温暖着河东这片热土,续写着精彩的人生,现在,这份精彩仍在延续,并且依旧熠熠生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