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长治市最早的地方党组织成立前后 慷慨悲歌燕赵地,兵刃血火太行山。长治市古称潞州、上党,自古为战略要地,向来为兵家所必争,千百年来,曾发生过一次又一次农民起义。古有郝散、劳聪、陈卿等,近有义和团反清灭洋运动,但都因没有一个先进政党的领导而导致失败。
长治是山西省建党较早的地区之一。1919年在北京“五四”爱国学生运动影响下,长治城内各中等学校师生率先接受新思想,纷纷走上街头,抨击时弊,宣传革命思想,使长治人民在沉睡中觉醒。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件更使长治人民看到了新的曙光,极大地激发了长治进步知识分子寻求真理,投身革命的激情。1925年,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发生后,长治城内各中等学校师生举行了更大规模的罢教罢课和游行示威活动,纷纷上街募捐,声援上海工人运动,声讨英、日帝国主义的暴行。多次的爱国学生运动,使马克思主义在长治得到较为广泛的传播,为中共党组织在长治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基础。 中共长治党组织创始人孙新
中共潞安支部成立后,积极开展工作,召开了长治中等学校学生代表大会,培训骨干,学习宣传马列主义,使长治地区的革命形势出现了新的局面。从此之后,长治地区中共地方党组织的建设势如雨后春笋。1926年7月中共党员罗灌中(罗连年)根据上级党组织的指示,回家乡屯留成立了屯留县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并发动民众开展了要求津贴、反对贪官污吏、抗拒苛捐杂税的斗争。11月,罗灌中按照上级党组织“共产党员到农村去”的号召,同中共党员宋冠英在屯留发展了本县第一个中共党员杨葆田。12月,在屯留南宋村创建了中共屯留支部,时有党员4人。1927年4月,省立第四师范学校(驻长治)也建立了中共党支部。当时在学校求学的有史纪言、王中青、赵树理等一大批进步青年,他们思想活跃,要求进步,积极向组织靠拢,后来,都先后参加了中共党组织。至此,长治地区在省立四中、屯留、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先后成立了3个中共党支部、党员29人。中共党组织在长治地区的相继成立,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这块土地上的迅速传播,如同黑暗中的一盏明灯,唤醒了上党大地,照亮了上党人民的前进方向,使长治人民的革命斗争从此在党的领导下揭开了新的篇章。 沁源党组织的创始人宋乃德 在长治地区早期的革命活动中,以孙新、宋乃德为代表的一批早期优秀共产党员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宋乃德,1926年入党。9月受中共太原执委派遣,到家乡沁源及屯留安泽、霍县一带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以“读书会”、“农民夜校”、“平民学校”等形式宣传革命,发展壮大党组织,发动农民革命。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在家乡组织农民暴动,捣毁了国民党县党部,1931年,任沁源县委书记。抗日战争时期,曾先后任长治县牺盟会特派员,潞安、晋城县县长,积极为八路军筹措军粮,受到总部首长朱德、彭德怀表扬。 抗日战争爆发前夕,中共山西省委通过薄一波领导的“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简称牺盟会)向长治所属各县派了一批由共产党员组成的牺盟会特派员,秘密地建立了一批党的组织,发展了一批党员。1936年11月,共产党员宋乃德以牺盟特派员的身份来到长治,在成立长治县牺盟会的基础上,组织上党乡村师范、省立四中、四师等学校200多名师生组成了学生突击队。不久,又吸收80多名青年组成了 “长治牺盟突击队”,并在突击队中发展党员50多名,组建了党支部,成为在长治地方党组织领导下的第一支抗日武装。他们不仅进行军事训练,还活跃于街头,深入于乡村,演抗日戏曲,进行抗日宣传,营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舆论氛围,为后来八路军顺利进入晋东南创造了条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牺盟会长治中心区旧址
抗日战争开始后,1937年11月,八路军一二九师、山西青年抗敌决死一纵队先后开抵晋东南创建抗日根据地,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并以此为依托,先后在各县建立和恢复了党的组织,组建了中共长治特委(后改称中共晋豫特委、中共晋东南特委、中共太南特委、中共太南地委)。1938年2月建立了中共冀豫晋省委驻沁县办事处,负责武乡县以南地区党的工作。同年4月,日军第一次分九路围攻晋东南,各级党组织放手发动群众,配合八路军主力取得了威震敌胆的神头岭伏击战、响堂铺和长乐急袭战的重大胜利,一举粉碎了日军对晋东南的九路围攻,开创了抗日斗争的新局面。7月在办事处基础上建立了中共太岳特委(后改称地委)。这两个地委成立后,先后帮助各县建立了县委或县工委。党组织得到迅速发展。到1939年6月,中共太南特委和中共太岳特委下辖组织的党员发展到近万人,成为坚持抗战,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中流砥柱。1940年,中共中央北方局为适应斗争形势需要,对晋冀豫区的党组织进行了调整,在太北区建立了中共晋冀豫区党委(后改称中共太行区党委),驻武乡的中共晋冀豫二地委(后改称中共太行三地委)划归其领导;在太南区建立了中共太南地委,驻平顺的中共太南地委(后改称中共平顺地委、中共晋冀豫四地委、中共太行四地委)划归其领导;在太岳区建立了中共太岳区党委。同时,中共太岳区党委在长治辖区的沁县建立了中共太岳一地委,在沁源建立了中共太岳三地委。1943年3月,中共太岳区党委同中共晋豫区党委合并(仍称中共太岳区党委),中共太岳一地委、中共太岳三地委和设在安泽的中共太岳二地委合并,以沁源为中心,组成了活动范围较大的新的中共太岳一地委。以上党组织的调整与建立,对抗日根据地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总之,抗日战争期间,长治是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腹心,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总部、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部及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等首长长期在这里生活和战斗过,这对长治地方党组织的创建和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因此,这一时期是长治地区党组织的大发展时期。到1945年抗战胜利时,长治辖区内共有3个地委、14个县委、81个县区分委、1465个党支部、28476名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