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红军东征与永和
红军东征是1936年发生在山西和陕西,由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指挥红军、晋绥军的一次军事部署和作战行动。 具体步骤是:把红军行动与苏区发展的主要方向,放在东边的山西和北边的绥远等省,提出了“抗日反蒋、渡河东征”的口号。1936年1月15日,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签发了“关于红军东进抗日及讨伐卖国贼阎锡山的命令”,命令“主力红军即刻出发,打到山西去”。1936年2月17日,毛泽东签发东征宣言,东征红军进入临战状态。2月20日,正式下达渡河命令。5月21日,毛泽东、周恩来率领红军总部回到瓦窑堡,历时117天的渡河东征胜利结束。 红军东征作为一次影响中国革命进程的战略行动,奏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奋起抵抗日本侵略军的战斗序曲,为在抗日战争初期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把山西作为坚持敌后抗战的战略支点奠定了历史性基础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里程碑。永和因其地理位置特殊,是红军东渡山西和回师西渡的重要渡口之一,期间,永和人民为红军战士筹粮筹款,捐献大洋,补充兵源,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东征红军也在永和奏响了一曲军爱民,民拥军的生动事例。
一
一九三五年十月十九日,中央红军在毛主席的率领下,历尽千难万险,胜利抵达陕北吴起镇,结束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当时,日寇的侵略魔爪已由东北伸到了华北,因而“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已成为全国人民的迫切要求。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党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出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二十七日毛主席发表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光辉文献。同时,决定渡河东征,抗日讨逆,以实现我党对日直接作战的主张,扩大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的影响,推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并在运动中进一步发展和壮大红军,彻底粉碎国民党反动政府对陕北苏区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围剿,把中国革命推向新的高潮。
一九三六年元月二十六日,毛主席偕同周副主席到达延长县城,主持召开了军事会议,为东征部署了兵力,调整了干部,决定了东征的行动路线和战略方针,正式组成了“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东征红军共两万余人,分成三路大军,高举抗日红旗,开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渡河东征。 据现存资料,可以完整的看到东征时期的军事编制和组织领导: 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的组织机构 总 政 委 毛泽东 总 指 挥 彭德怀 总参谋长 叶剑英 总政治部主任 杨尚昆 总后勤部长 杨立三 组织部长 黄克诚 宣传部长 陆定一 敌情部长 李 涛 民运部长 刘 晓 下 辖 红一军团 军团长 林 彪 政 委 聂荣臻 红十五军团 军团长 徐海东 政 委 程子华 红二十八军 军 长 刘志丹 政 委 宋任穷 红三十军 军 长 阎红彦
二
东征红军组成后,遵照党中央、毛主席的命令,日夜兼程,极其隐蔽地来到了黄河岸边,开始了紧张的渡河准备。毛主席和周副主席于一九三六年二月二日率领总部人员,离开延长,向清涧进军。二月五日,到达离黄河不到半天路程的袁家沟。主席日夜繁忙,运筹帷幄,亲自部署和审定渡河东征的作战计划。二月十七日,毛主席和朱德同志签署了“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和“中国人民革命红军军事委员会”的《东征宣言》,庄严地发出“为实现抗日,渡河东征”的战斗号令。阎锡山凭险顽抗,为了阻挡东征红军于河西,任命其七十一师师长杨耀芳兼任“晋西警备司令”,指挥北起河曲,南至永和的防务;任命六十九师师长杨澄源兼“晋南警备司令”,负责晋南各县的防务。具体设防是:兴县至临县以曹炳的四三二团担任河防,团部驻在离石、中阳;石楼由邢家骧的四一三团和周森的四一四团担任河防,四一三团团部驻石楼,四一四团团部驻中阳;永和县的河防由吕瑞英的四一八团守备,分派一营扼守永和关。二月二十日晚九时,东渡黄河的战斗正式打响。在毛主席、周副主席、彭德怀总指挥、叶剑英总参谋长的指挥下,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从北起绥德的沟口,南到清涧的河口,沿黄河西岸一百里的渡口,用小木船、羊皮筏同时渡河。徐海东、程子华同志率领的十五军是右翼梯队,由七十五师二二三团的四十多名共产党和共青团员组成先遣支队,分乘五只小木船,后随一连的两只大船,从王家河上船,顺着小河岔进入黄河,冒着枪林弹雨急驶直进。船刚进岸,战士们就跳上岸边,勇猛地扑向阎军的碉堡。不到一小时,我军就攻下了从河边到山脚的全部地堡。陕北省政府独立营配合右翼梯队渡河主攻石楼贺家沟碉堡。攻击前,从一连三个排抽了六名战士组成尖兵组。攻击开始后,六名勇士,在强大火力的掩护下,迅速接近碉堡,一排手榴弹甩出后,迫使一连的守军全部投降。缴获机枪四挺,冲锋枪二十支,步枪和弹药许多。攻克贺家沟碉堡后,独立营一连迅速南下,进入永和境内,一排在永和关山上压住吕瑞英团一个营不敢出动,二排压住咀头之敌,三排攻克了马家滩的碉堡,控制了南面敌人,保证了红军顺利渡河。整个军团部队,沿着二十里宽的河面浩浩荡荡,渡过黄河,在石楼县的辛关、永和县的阻头靠岸登陆,潮水般地涌向敌军的河防司令部义牒。二月二十三日,毛主席率领总部工作人员,从清涧县西辛关房儿沟健步登船,指挥红十五军团后续部队渡向河东,在石楼县东辛关靠岸登陆。
二月底,红军六百余人进占永和县咀头、社里等村,重创阎军七十二师吕瑞英之四一八团后,转战石楼。 三月十九日,红军三百余人,由陕西过河奔袭永和李家山守敌,及至阎军援兵赶到,红军早已转移。 三月二十三日,红军三百多人,从署益方向进入桑壁镇袭击阎军防共保卫团的一个连。阎区公所人员和公安局的一个班,吓得跑进城内,敌人派了一个营去援助桑壁守敌,等他们走到离桑壁十五里路的圪堆头时,红军已向东北转进。 三月三十日,红军一百余人,在药家山与阎防共保卫团遭遇,激战后向靳家山转进。 孝义县郭家掌会议以后,毛主席和叶剑英总参谋长带领特务团(仅两连兵力),一部电台和总部的少数参谋、警卫人员,总共不足五百人,作为中路军,离开红军主力部队,转战于晋西一带的吕梁山区,担负着牵制敌人的任务,为保证左右两路红军的胜利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东征红军兵分三路,纵横驰骋,振动了整个山西。阎锡山惊慌万状,急忙向蒋介石求援。四月中句,蒋介石援晋大军,从晋中、晋南向我东征红军猛压过来,阎军先头部队也已推进到黄河岸边。形势的发展,摆在我军面前的只有两种选择:一是继续留在山西,开展游击战争,创立河东抗日根据地;一是顾全大局,回师西渡,以此行动向全国人民表示我党、我军抗日救国的真诚意愿,争取一切抗日爱国力量结成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了保存国防实力和抗日大局,东征红军决定回师西渡。 四月十七日,周副主席给负责渡河工作的李文楷、杨立三同志发出指示:随时作好一切摆渡准备,并“派人在延水关附近继续瞭望……只要发现永和关及其以南有我军攻击,或得张参谋长命令,立即率船下驶,渡过永和关。”接应东征部队安全西渡。 四月中旬末,吕瑞英四一八团阁山驻军一个连,到庄则坪骚扰,被我红军部队击溃,打死十人,其中有两个号兵被击毙。 四月二十日左右,吕瑞英团一个连九十多人,到永和城东三十里的双锁山巡视,全部被红军歼灭。其后吕瑞英很不甘心,又派一个营的兵力,出击双锁山。与红军稍一接触,便溃不成军,抱头鼠窜,四散逃命。 四月二十四日十四时,林彪、聂荣臻发电给毛主席、彭总称:根据战场态势,我军应及时回师西渡。二十四时,毛主席、彭总回电同意回师。 阎军被红军打成惊弓之鸟,所有兵力龟缩在县城之内,任凭红军纵横,都不敢出来阻挡,给红军回师陕北打开了局面。我东征红军,遵照毛主席的决策,先后路经永和回师陕北。据当年《晋阳日报》称:“四月二十日,红军林彪部一部两千人,抵永和阴德河一带。二十日下午,又有红军八百人向阁山以西进军,附近山沟内也有一千人向阁山进军。四月三十日,徐海东部七十三、七十五、七十八三个师,约三千余人和红一军团、红十五军团及二十八军大部,在隰县、永和、大宁之间会师。林、徐二部先后驻永和县桑壁镇、佛堂一带。五月四日,红军徐海东、林彪、刘志丹等部九千余人,进军永和、隰县、大宁各县之间的罗镇堡、桑壁镇、楼山、阁山一带。” 五月一日到五月五日,红军主力和总部人员,先后在永和县于家咀、铁罗关、永和关一带,浩浩荡荡,从从容容渡河,胜利返回陕北。 毛主席率红军总部,途经永和县桑壁、前龙石腰、宜家垣等地,然后翻过阁山到上退干,在关帝庙住了一夜,于五月二日从于家咀渡河到了陕西清水关。 据当时目睹者说,在红军回师陕北的日子里,白天黑夜,漫山遍野都是红军,仅于家咀渡口就有四十只渡船。 红军渡河以后,阎军杨澄源部联合关麟征、汤恩伯两个师向永和压来,可是连一个红军踪影也没有,只好隔河兴叹了。据当时阎军七十二师师长陈长捷回忆,当时红军早已西渡回陕北,关麟征依蒋方空军的直接通报,犹亲率二十五师兼程跑到永和关作一度遥送。 五月五日,毛主席回到陕西延川杨家圪台,发表了回师通电《停战议和,一致抗日》,东征宣告胜利结束。
三
毛主席率领红军,历时一百一十七天的东征,打了胜仗,动摇了阎锡山的反动统治,宣传了抗日主张,唤醒了民众,播下了革命火种,振奋了民心,伸张了民族正义,扩大了红军,推动了抗日救亡热潮,筹备了财物,为八路军三七年再度东征创建敌后根据地打下了坚实基础,为我党的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的形成拉开了序幕,同样也对永和县的革命斗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深远影响在于唤醒沉睡的永和人民。永和地处河滨山区,山贫地薄,交通闭塞,经济、文化落后。东征红军,特别是毛主席到永和的现实,教育了永和人民,粉碎了阎锡山对红军、共产党所制造的谣言,使人民认识了红军是劳动人民的队伍,共产党是劳动人民的救星,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红军回师陕北时,永和县冯志清、李文斌等三十多名青年踊跃参军。正是由于东征的影响,永和县青年后来奔赴延安,投笔从戎,进入抗大的有刘仁镜、李刚、毛明远、吴斗南、杨文祥、药瑞智、任泽远等。抗战时期,在我党领导下,牺盟会在永和县工作有声有色,人民武装自卫队也特别活跃,全县人民在抗日战争中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永和老促会 李培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