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工作队是党在部署脱贫攻坚战中的战斗队,是党在农牧区经济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脱贫攻坚战中的主力军,是指导帮助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关键,在脱贫攻坚战中立足村情,扎实工作,敢啃硬骨头,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功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国家各部委、对口援藏省市、中央企业的有力支持下,西藏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作用,紧扣新时代干部驻村七项重点任务,把脱贫攻坚作为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有利于贫困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不断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社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驻村工作得到有效推进,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
西藏自治区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与边疆民族地区于一体的深度贫困地区,受发展阶段、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全区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在全国倒数第5位,贫困人口中47%为文盲或半文盲,贫困程度深、致贫原因多、内生动力弱、脱贫难度大,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占比大,脱贫成本高,部分基层干部不善于利用市场机制,特别是运用金融政策的意识不强、眼界不宽、办法不多、能力不足,存在龙头企业、专合组织不足的问题,贫困群众参与程度不高。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全面贯彻落实中央脱贫攻坚决策部署,驻村工作队是党在部署脱贫攻坚战中的重要战队,是党在农牧区经济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脱贫攻坚战中的主力军,是指导帮助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关键,在脱贫攻坚战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一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宗旨、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的充分彰显。驻村工作队深入基层,为贫困群众办实事,帮助贫困群众摆脱贫困,改变贫困现状,以实际行动回应群众的基本需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充分体现,必然使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巩固共产党的执政基础。二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成为培养锤炼干部和人才的平台。到贫困村和群众一起脱贫攻坚,第一书记、驻村干部不仅有事干,而且有条件干事、干成事,会成为对乡村有感情、懂农牧区、懂农牧民的国家治理骨干,这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是脱贫攻坚的价值体现。三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是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的途径。脱贫攻坚对整个社会扶贫济困氛围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营造和谐的发展氛围,都是抓手和载体。驻村工作队广泛动员民营经济、社会组织、公民个人参与脱贫攻坚,激发人们内心深处扶贫济困的情感,在帮扶中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因村派人,选好脱贫致富带头人。适应新时代干部驻村工作要求,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进一步加强深度贫困县的贫困村和脱贫难度大的贫困村、一级维稳重点村、边境一线村驻村工作力量,进一步加大驻村帮扶力度。聚力攻坚克难,聚焦脱贫难度最大、维稳任务最重、基层基础最弱、自然条件严酷的重点困难村,安排区(中)直单位、市(地)直单位和职能优势明显的部分县(区)直单位进驻,集中优势力量攻坚拔寨、啃硬骨头。其他村由各市地统筹安排力量驻村,确保驻村工作全覆盖。合理安排任务,将驻村点调整与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扶贫联系点结合起来,与派驻单位工作职能、资源优势结合起来,精准调配驻村工作队,分类施策、补齐短板,推进派驻单位和派驻村实现双向精准。统筹全区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力量,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分层分级安排驻村任务,层层传导压力,压紧压实驻村工作责任,激励干事创业、奋发有为。
信息精准,算好动态管理明白账。 紧紧围绕“不掉一村、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全面脱贫这一核心任务,驻村工作队充分发挥身处基层一线、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协助相关部门在贫困户精准识别和数据填报方面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继续完善建档立卡,深入推进精准措施,为各级各部门脱贫攻坚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基础依据。有效加强了数据共享和数据分析,为宏观决策和工作指导提供支撑。针对特色优势产业制定精准识别的“九看标准”。根据工作实际,创立“十一步认定法”, 通过有效整合驻村工作队、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和村“两委”力量,采取进村入户宣传、贫困户根据政策自评并写申请、工作队员根据申请进行入户调查等方式,全面掌握贫困户的家庭现状、收入来源、致贫原因等基本情况,从程序上确保群众参与、社会满意,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立足各村实际,坚持“一村一策”。针对帮扶对象贫困类型、致贫原因,区别不同情况对症下药、精准滴灌,与村“两委”班子、村民代表座谈,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明确发展方向,切实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劲、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
教育扶志,激发内生动力拔穷根。结合脱贫攻坚各项任务和“四讲四爱”群众教育实践活动,采取进村入户、面对面的方式,向帮扶对象和广大农牧民宣讲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制定的有关脱贫攻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一是积极组织群众开展扶贫政策宣讲活动,建设“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文化墙,采取政策宣传、“志智双扶”培训等方式,开展“精准扶智·心系教育”活动,大力办好各种类型的农牧民夜校、讲习所,提倡多劳多得,不要包办代替和简单发钱发物,促进群众比学赶超,提振精气神。二是发挥村规民约作用,推广扶贫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做法,通过常态化宣讲和物质奖励、精神鼓励等形式,教育和引导贫困群众改变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加强典型示范引领,推出《苦乐村官》等一批反映精准驻村促脱贫攻坚的影视作品,用身边人身边事示范带动,组织动员贫困群众参与帮扶项目实施,营造勤劳致富、光荣脱贫氛围,实现群众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转变。
技能扶智,帮助练就增收真功夫。坚持把增强造血功能、激发内生能力作为首要任务,以群众身边人做引导、身边事做工作,结合贫困地区资源禀赋和贫困群众自身实际,实施送技术、增本领,送文化、转观念等具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一是处理好城市发展和提高农牧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的关系,坚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两手抓,吸引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更多向农牧区流动,优先发展农牧区教育事业,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二是结合产业项目需求,面向市场需求,结合扶贫搬迁、产业发展、项目建设、企业需求等加大培训力度,对有就业意愿的贫困人口开展市场适销对路的餐饮服务、民族工艺制作、机动车驾驶、家政服务等技能培训。三是抓好招才引智,鼓励农业科研机构和科技特派员带着项目进村入户,推广实用技术,适能选岗、订单培训,实现每一个建档立卡家庭至少有一人得到培训,提高就业技能。通过参与项目建设转变发展观念,有力增强了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产业脱贫,栽上发家致富摇钱树。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贴近基层、面向群众的优势,坚持贫困群众在脱贫攻坚中的主体地位,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优化提升产业结构,坚持脱贫攻坚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落实高质量发展推动农牧业农牧区优先发展。一是面向市场需求,科学利用组织活动场所制定发展规划,帮助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寻找致富门路,拓宽增收渠道,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壮大珠峰七大产业,充分发挥藏博会的独特资源优势,形成“一园一厂一基地”的集体经济发展格局,完善“村集体+基地+贫困户”的经营模式,增强村集体经济的实力,有效地实现了户户有门路、人人有活干、村村有收入的目标。二是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派驻单位优势,坚持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按照因村因户、因人施策的要求,积极开展产业扶贫、劳务扶贫、教育扶贫、科学扶贫、电商扶贫等针对性强的帮扶措施,协助推进“百企帮百村”扶贫行动,有效提高了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三是精准整合扶贫资金,把产业扶持资金变为股金、农牧民变股民、农牧民变员工,最大限度提高扶贫资金的效用。四是积极推动结对包户帮扶工作,按“贫困群众不脱贫,结对帮扶不脱钩”和贫困群众帮扶工作全覆盖的总体要求,明确具体的帮扶措施,帮助选好村级致富带头人,做到“一户一办法”,为结对帮扶贫困户理清思路、更新观念,出点子、想办法,解难事、办实事,通过集体经济的扶持培育,使每一个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5万元以上,让村“两委”有钱办事、有章理事,有效推动输血式服务向造血式发展转变。
建强堡垒,提升基层党建凝聚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以强村富民为目标,以农牧区党组织为核心,以专业合作社为纽带,突出政治功能,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使组织优势转化为扶贫优势,党建活力变成攻坚动力,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争当“四个先锋”, 把农牧民组织起来,推动产业发展、集体增收、农牧民致富,突出党建引领助推精准扶贫,呈现出党组织带头、党员争先、群众实干的脱贫攻坚新局面。一是安排政治意识强、脱贫意愿强、带动能力强和群众认可度高的农牧民党员,作为脱贫示范户。在文化素质提升、技能培训、小额信贷帮扶和项目申报上向党员脱贫示范户倾斜,帮助党员脱贫示范户找准自身的基础优势和家庭经济的发展目标,率先脱贫。二是探索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乡村治理新机制,大力实施“党员干部同心同向”帮扶工程,坚持把基层党建与乡村治理结合起来,通过“党建+乡村治理”促进乡风文明,通过“党建+人才培养”方式强化队伍保障,坚持区市县乡四级联动,健全完善保障管理机制,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三是组织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驻村工作队深入学习扶贫工作的理论、政策、知识,精准把握和深刻理解工作内容、扶贫政策,争当扶贫工作的行家里手,原原本本把各项惠农政策宣传好、传达好,着力激发农牧区党员先进性和荣誉感,引导承担社会义务和责任,主动帮扶贫困户脱贫致富,创新思路,凝聚合力,确保圆满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持续建强村“两委”班子。切实加强贫困村“两委”班子建设,巩固村“两委”班子成员100%是党员的成果,优先把村“两委”班子成员培养成带头人,把组织优势和能人带动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把夯实农牧区党组织,选好一把手、配强领导班子,特别是下决心解决软弱涣散基层班子的问题,对村“两委”班子通过奖惩机制,宣传教育、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进一步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持续发挥自身作用。全面实施乡镇干部、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与贫困地区建档立卡贫困户结对帮扶机制,强化驻村工作与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的精准对接,协助当地党委、政府破瓶颈、建机制、促增收。让驻村工作队当好宣传员,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引导激发群众自我发展、自我脱贫的内生动力;广泛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带动群众致富和全村发展,建立结对帮扶机制。让驻村工作队当好指导员,立足所在村资源禀赋,科学确定发展定位,理清发展思路;面向市场需求,帮助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寻找致富门路,拓宽增收渠道,增加群众现金收入;帮助选好村级带头人,发现、引进、培养能人。让驻村工作队当好帮扶员,培育组建农牧民专合组织,巩固群众与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协助推进“水电路讯网、科教文卫保”十项提升工程,认真负责地帮助解决就医、就学、就业、助残等现实问题,不断提高群众的幸福指数。
持续育好产业增收的长效机制。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坚持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统筹城乡发展空间,落实高质量发展推动农牧业农牧区优先发展。一是实施特色种植富民行动,充分利用群众自有耕地,推广优质青稞、蔬菜、藏药材、经济林等种植。二是实施特色养殖富民行动,按照气候特点和草业资源,大力实施牦牛、藏羊、藏鸡、藏猪等养殖,推广南草北牧、牧繁农育的养殖模式。三是实施特色民族手工艺加工富民行动,扶持传统编织、藏香制作、金属锻造、唐卡绘制、民族服装等,开发制作适销对路的手工艺产品,增加群众收入。四是实施乡村旅游富民行动,支持群众发展家庭客栈、开发旅游产品,依托原生态观光业、草原生态牧场、特色民俗风情、高原特色餐饮等展现乡音乡愁的特色民俗文化旅游资源,鼓励群众积极参与,把特色文化旅游业发展与群众以服务入股、收益、就业紧密结合。五是实施商贸流通富民行动,鼓励群众开办小商店、小餐馆和开展农产品、日用品销售贩卖等,支持群众以合作、入股、特许加盟等方式,在批发、零售、物流、餐饮等服务产业开展创业投资或兴办参与农牧区生产、生活、购物、连锁配送等服务业,帮助各类经营主体实施网上销售,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营销渠道。六是实施参与资源开发富民行动,在满足环保的前提下,合理布局、积极协调,加快当地群众参与河道采砂、石材加工、混凝土制品及建筑建材等资源开发。七是实施产业龙头带动富民行动,强化龙头企业、专合组织、致富带头人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以土地、草场流转方式让贫困户取得租金,以订单收购原材料方式让贫困户取得酬金,以国家扶持资金折股到户方式让贫困户取得股金,以吸纳务工方式让贫困户取得薪金。
持续改善人居基础设施。坚持把新增基础设施项目向已脱贫的乡村聚集,着力解决已脱贫地区发展难问题。交通建设聚焦群众出行难、与市场对接难、流通销售难问题,实施贫困乡镇、建制村、自然村通畅工程和搬迁点交通配套建设,实现已脱贫乡镇、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水利建设突出已脱贫地区人畜饮用水安全、农田草场灌溉,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五小”水利工程、中小河流治理、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解决安全饮水问题,改善农田灌溉设施。能源建设以骨干电源点和电网建设为突破口,加快水电能源开发,扩大国家主电网覆盖面,突出抓好农网改造升级,按需解决已脱贫村产业发展用电问题,提高农网改造、建制村的电网覆盖,为产业发展提供可靠的能源保障。通讯建设以宽带网络进村、消除网络盲区为重点,扩大建制村电信覆盖点,实现县乡移动、宽带网络全覆盖,建制村移动、宽带网络覆盖率达100%。住房保障以安全为前提,重点解决基本住房安全问题。统筹中央和地方补助资金,建立健全分类补助机制。人居环境整治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切入点,在已脱贫村开展饮用水源保护、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绿化美化等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保障处理设施运行经费,稳步改善已脱贫村人居环境,建设村内道路照明等配套公共设施。
持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坚持心系民生、为民办事,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顺应城乡融合发展大趋势,加快推动公共服务下乡。要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优先发展农牧区教育事业,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推广实用技术。着力推动人才下乡,用好现有人才,在医疗保健、职称评聘、干部交流、基层岗位补贴等方面给予倾斜,落实好高海拔地区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特殊岗位奖励补助办法,吸引更多医疗人才到高海拔乡镇卫生院工作。构建多层次农牧区养老保障体系,完善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作者单位:自治区创先争优强基础惠民生活动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