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文水晋商文化中的掌柜现象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责任编辑: 红色山西网

文水晋商文化中的掌柜现象
 
       晋商可以追溯到隋唐之间的武则天之父武士彟。李渊父子从太原起兵时,木材商人武氏从财力上大力资助,李渊父子就是凭借当时天下最精华的太原军队和武氏的财力开始夺取全国政权。晋商发展到清代,已成为国内势力最雄厚的商帮。世界经济史学界把他们和意大利商人相提并论,给予很高的评价。这一时期,晋商雄居中华,饮誉欧亚,辉煌业绩中外瞩目。
       文水人历来重视经商,过去曾把“住地方”做买卖,置于诸职业的首位。据清宣统元年(1909)《文水县乡土志》记载,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全县人口172708人,经商人数为13974人,成年人中平均每8人就有一人经商。“商多远出”亦为显著特点,全县在外经商的人,遍及北京、天津、太原、兰州、武汉、绥远、归化城、包头、张家口及东北各地,有的远至海拉尔、满洲里、库伦(今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等地。而文水晋商文化的特殊性,就在于其独特的掌柜文化。

       1920年3月6日,文水县商会主席、常务委员就职摄影纪念。
 
       1929年12月2日,文水县南街合兴永、合聚永同人及本院驻客摄影。
       民国期间,北街张建寅与聚顺和同人。
       1936年人和张同人摄影纪念。
       民国期间,“诒远堂”成廷璧家庭合影。
       民国期间,北京通三益大掌柜陈忠甫(大象村人)与同人合影。
                                                                               
       文水商人有独揽北京城干鲜果行的佳话,明清期间,北京几百多家干鲜果店铺,几乎全是由文水人经营,于是产生了一大批北京干果业掌柜,从业人员达2000余人。为了便于经营管理,当时北京城还组织了一个干鲜果行同业公会,著名执事人就有大象村的陈忠甫、岳村的刘俊卿、李玉珍,孝义镇的柳子润等。文水晋商的发展历程,基本上形成了“上京津”“走西口”“闯关东”“跑西路”“赶东口”“下武汉”几个体系,并较早地开办了钱庄和票号。
       南街的合聚永是文水最早钱庄,成立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也是全省成立较早的几个钱庄之一。之后,咸丰五年(1855)西街的阜丰永,光绪年间北街的协纯庆相继成立。民国四年(1915)到十二年(1923),南街先后成立了长慎和、钜源泰、宝聚隆和乾一钰。南街的老钱庄合聚永最初是杨家寨的胡家独资经营,后加入西街的马家、南街的苏棠栋、龙泉的韩成烈以及北街的高世成,由独资变成了合资,由于资本扩大,盈余大增。先后又设立了合聚隆、合聚兴、合聚盛、永立厚四个“统事”,在交城县城还设有分号。
       钜源泰在太原吉庆里4号也设有分号,在北京、上海、西安、包头、等主要城市常住二至五人,负责办理该地的业务,本省的榆社、介休、孝义、灵石、汾阳的三泉、崞县的洪道、榆次的东阳、太谷的范村、寿阳的宗艾以及绛县、平遥都有委托商号代付汇款等业务。长慎和在太原、北京打磨厂的尚古店货栈、热河的赤峰也常住二至三人负责办理业务,祁县、太谷、平遥也有委托机构代办业务,这些分号或代办机构的日常业务,均由文水掌柜打理。
       文水钱庄除存放汇以外,大多还兼营其它行业。长慎和、合聚永合伙经营棉花购销,钜源泰在城内东街和太谷开有粮店,阜丰永本身就是个钱粮行。另外,他们还从事金、银等买卖。
       早在清咸丰三年(1853),已有文水人在京城开设账庄,而在文水境内清光绪四年(1878)在南街成立的志积成应该是县内第一家账庄。到民国二十四年(1935)县城内有五家账庄,其中,志积成、瑞和、德聚祥、豫泽通四家设在南街,保兴号设在北街。
       民国十二年(1923),文水县设立农工银行,资额为51500元,为省设立最早的县。民国十三年(1924),山西省银行发行纸币—银元兑换券和铜元兑换券。随之,文水县城乡商号亦印行本商号的纸币,面额为角、分,只限本县范围内流通,直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停止。
       文水早期经营货币的机构就是钱庄、账庄。后来,文水有了银号,在民国期间银号、钱庄并存,性质相同。民国十四年(1925)文水最早的银号兴华银号在南街成立,以后相继成立了同济银号、长兴银号和县银号。兴华银号以武福桂为柱石,同济银号以杜凝瑞为柱石。长慎和钱庄后改为长慎和银号,而钜源泰钱庄却一直以钱庄存在,给人以“老字号”的印象。民国二十一年(1932)5月21日,文水县监政会成立,由吴鸿禧、樊纯熙、王之梅等12人为执行委。民国二十六年(1937),钜源泰成为山西省银行设于文水的寄庄。
       钜源泰开办资金由四股东组成,省银行营业部主任文水人武福桂二股,武福桂二舅郭树林一股,岳村人李秀章、南武度张守林各半股。钜源泰除发放商业、农业贷款、支持农村账庄,兼营粮棉购销外,主要从事外地的汇款业务,不仅从中获取汇水,而且通过汇兑赚取山西和外地各种货币的比值差额。武福桂在省银行的地位显赫,实际上就是山西金融界的大掌柜。他信息灵通,经营大胆,这使得钜源泰名震周围各县,成了文水金融界举足轻重的一号人物。
       晋商的崛起有两个关键因素,明代实行“开中制”和清代开发边疆,都催化了晋商兴盛。文水邻祁县,南靠平遥,这里是晋商的发源地。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文水人在祁县乔家、渠家和平遥银号当掌柜的人很多。与祁县隔河相望的北齐村很多人都在祁县经商,任宝珠在祁县农工银行当会计,刘富藻、刘毓藻在祁县渠家当掌柜,任宝珍在祁县开办巨真川茶庄,任喜升是祁县富有源票号掌柜,任宝玉经营祁县三和花店,任宝璧在祁县昌盛源盐店。特别是刘九锡,字荣恩,号佰加,是祁县乔家万川汇的首任大掌柜。万川汇是乔家所属生意字号的总号,负责安排外地各字号与东家接洽事宜,因此,有人也称刘九锡是乔家的总管家。刘九锡的三个儿子均在乔家做掌柜,刘钟英是汉口大德恒票号的掌柜,刘毓英是祁县大德兴茶庄的掌柜,刘彦英是上海大德通票号的掌柜。马家堡马桂成是大盛魁的带股掌柜,马进阳在张家口是字号的带股掌柜。
       文水掌柜以吃苦耐劳、诚实守信、团结互助、经营有方,深受财东的器重,渐渐演变带股为掌柜,有的进入财东行列。南齐段起祥曾在广西的银号当掌柜,后来在平遥与其他两人合伙开了日昇昌票号,属于带股掌柜。本村段子楷是日昇昌的账房掌柜,精通一掌经,人称“铁算盘”。方圆村张庆生在包头乔家的“福聚昇”当掌柜,还成为包头商会的副会长。
       吴村有个非常有名的木匠叫杨若武,多年在祁县乔家大院当木匠领工。他运用混雕剔地雕、线雕、镂空雕、贴雕等雕刻技艺装饰的古建筑,古朴典雅、富丽华贵,能够显示出木雕艺术在古建筑中所独具的装饰作用。据说,祁县北寺的木工活计就是杨若武做的,寺里的石碑上还刻有他的名字。杨若武诚实肯干,赢得了大家的赞赏。年龄大了以后,他被聘到祁县渠家管事掌柜。祁县乔家和渠家同为名门望族,两家有姻亲关系。杨若武在渠家经常照顾吴村人到渠家做工,每当农闲季节,村里人便通过他到渠家做活计,以补贴家用。
       南庄镇的张体温是祁县乔映霞在内蒙开设商号的掌柜,张跃是祁县乔家在海拉尔的大掌柜,经营着永盛昌、大利号以及一座酒坊(烧锅),其弟张云、张引也在海拉尔的乔家字号做事。南庄镇张忠寿是祁县大裕川和祥云集的掌柜。西社镇的周世衡曾经做过钱庄掌柜,当地人有“西有武福桂,东有周世衡”之说。
       徐家镇的武开基有时候回到村里,就到野外拾柴,村里人只知道武开基在外地,但不知道具体做什么。其实武开基、武嘉杰父子俩生意做得非常大,天津有座二层楼开办票号,还能给外国人放贷。在平遥南街开有“同吉庆”,经销布匹、茶叶等。特别是在凉州一带,有“凉州一座城”之称。他们在凉州旧城旁新建了一座城,里面全是他们的“武威”字号:武威商贸、武威剧院、武威厂房等,这些字号里的掌柜均为文水人。有趣的是凉州市后来也改名为武威市了。
       梁家堡的梁春村里人都叫他春财主,他是个非常节俭的人,虽然在平遥、祁县都开有商铺,但生活非常简朴,对家人管得也很严,不能有一点奢侈浪费。有时候等春财主出门后,家里人就会偷偷改善一下生活。一次,春财主去平遥打理生意,打理完肩上搭着背囊,装着钱物,从庄稼地里就穿行回来了,一路上还可以掰许多高粱黑霉霉,这是一种嫩时能吃的真菌。回来后,背囊也就满满的了。走到家门口,突然发现地下有许多绿豆,便蹲下身捡开了绿豆。其实,这是家里人专门在门口撒的,以便家人发现他。家里人发现春财主回来了,赶紧把吃过的食物收拾干净。村里有座高大的四合院,也许与春财主的俭朴分不开的。
       土堂村贾世鹏祖上在北京经商当掌柜发迹,据说是和皇家做生意,经常出入故宫、颐和园等地。贾世鹏平时非常低调,对村人乐善好施,常年提供家里的石磨石碾供村民加工粮食,谁家娶妻结婚,他便把自己的马拉轿车让无偿使用。每逢过年乡亲争先来给他拜年,他除了给大家糖果外,还给一个大红包,就是家贫的也能让过个比较丰盈的春节。光绪三年至四年(1877~1878),山西、河南等华北诸省爆发了300年来最严重的旱灾,世称之为“丁戊奇荒”。树皮、草根已经被吃光,老百姓只能挖观音土填肚子,这时贾世鹏支起大灶救济村民。
       大象镇的财东成恩娶了交城义望村历任六省总兵乔冲杓之孙女,乔家还将大象镇后街路南的一处字号院送给了成家。义望村的乔总兵与祁县乔家本是兄弟,只是一个从政一个经商。成恩之子成廷璧看准了具有陆地商埠天然优势的“张库大道”这条载金驮银的国际商道,便“走东口”来到张家口这个贸易都会。在这里建起了他的“诒远堂”。他几下湖北收购茶叶,还有了自己的茶山,并通过“张库大道”源源不断地运销到蒙古草原甚至俄罗斯。恰克图是清代中俄边境重镇。又名买卖城,在那里经销茶叶的商户中,很多就是文水掌柜。
       南庄镇外出经商当掌柜的人也很多,主要分布在北京、海拉尔、满洲里、库伦等地。贾尚通、贾尚达、贾尚宇、贾培明、贾培亮等在北京当掌柜;张余丰、张余珍、张生金、张生宝、张生财、张生有等在海拉尔当掌柜;贾尚通、王侯小在满洲里也经营有商铺;张双来、张根儿、张德生、张秃牛等在库伦做生意;张世英、韩福年在张家口杂货铺当掌柜;王文锦在太原开化寺做生意。值得一提的是张温、张良是太原帽儿巷义记鞋店掌柜,村里的贾中恕、贾中信、李文福、王文宽、孔繁武等12人在义记鞋店做工人。由于南庄在外地经商人员多,武建生就在雁门关口建了个晋通站,雇用杜四牛、贾温年两家的三套马车,去村里人所经商的地方拉运去世人的骸骨,每年正月就出发,收集到晋通站,清明前统一拉回村里来。
       历史上,文水县境内农村商业也颇为活跃。清末民初,农村商业均由私人经营,除有众多的常年性和季节性的肩挑手推、走村串乡、赶集上会的小商贩外,各镇村还有店铺固定、有一定资本额的座商。据考,民国年间全县座商尤盛,当时全县有座商453户,资本额73.8万元(银元),从业人员2359人,平川地区,几乎遍布每个村落,尤其在下曲、南庄、西社、北胡家堡等交通要冲的集镇,各类商店不下三四十家,一般以经营烟、酒、杂货者居多。在盛产粮、棉的大村经营粮食、米面的粮店、斗铺和贩运棉花的花栈亦属不少。据资料统计,民国年间全县农村共有粮店78户,花栈13户,钱行、帐庄23户,当铺11户,有的钱行和资本雄厚的商号还发行角、分辅币,流通于附近村庄和邻近县份。
       据《文水县供销合作志》统计,文水县清末农村商业概况表中,收录了18个村的70个商号,其中,仅马村就17个商号。文水县民国时期农村商业概况表中,收录了65村的446个商号,其中,北胡家堡36个,西社镇28个,南庄镇25个,开栅镇21个,下曲镇17个,徐家镇14个,西城村14个,保贤村12个,北辛店村11个。由此可见,文水有一定资本额的固定店铺很多,各村有不少出檐牌厦的门面房,清末和民国年间这些门面房大多经营着商号。这些店铺主要是本地人的掌柜,有的外地人投资的店铺,也是请当地人当掌柜。
       据《中国实业志》统计,民国23年(1934),文水县家庭妇女从事手工业纺织的有2410户,拥有木制织布机2410台,年产土布5100匹。民国24年(1935),文水县葡萄年产量1422990斤,占全省第一位。
       民国时期,文水发行的各种纸币数量、品种居多,明显多于山西其他县,且居全国之首。赵立平编著的《山西文水县民国纸币》一书,就收集有700多各品种。其中有银行、银号、商号、当铺、信用社发行的,也有村镇公所发行的。在对山西民国纸币的研究中发现,文水这个时期发行的纸币远远超过山西包括平遥、祁县、太谷这些晋商大县,被称为晋商文化及金融发展中的“文水现象”,这一现象与文水人直接参与经营的掌柜文化分不开的,这也足以说明文水商贾云集,操奇逐赢。
       晋商文化离不开大院文化,成功的晋商人士几乎都体现在其故土的大院建筑上。同样,文水掌柜在老家也留下了许许多多大宅院。这些宅院也凝聚了文水掌柜太多的乡愁,默默展示着家族的历史和辉煌,记载着家族厚重的文化。其掌柜文化基因随同宅院保存完好,“活化”性保护、复兴、传承有序,成为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古宅。千百年之后,由墨色的焦、浓、重、淡、清产生的物象,依旧纯香,陈旧其实也是一种美。无论是乡村老宅的物象,还是文水掌柜现象,它们窖藏着岁月,蕴藏着文化,珍藏着历史。(山西省老区建设促进会宣传部部长  梁大智)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电脑版   |   移动版

 

山西省老区建设促进会主办

网站版权所有:山西红色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网站备案编号:晋ICP备19004976号-1 

公安备案编号:晋公网安备14010702074457号 

技术:红色山西网运营团队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东仓巷甲4号

邮箱:redsx@sina.com

执行总监:13283623983

违法与不良信息投诉电话:0351-211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