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
支持革命老区乡村振兴项目
主要做法与经验启示
内容提要:山西省共有革命老区105个(市、区),分布广、数量多,约占全省县域分布的90%。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及五年四次视察山西的重要讲话精神,山西省积极响应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支持,深入调研分析山西革命老区发展现状,结合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有效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和革命老区乡村的特色特点,统筹县域经济发展基础和资源要素禀赋,聚焦堵点、卡点和难点问题,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以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乡村振兴项目建设为抓手,积极探索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山西方案,总结出各具特色、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乡村振兴山西经验,走出一条革命老区农业提质、农民增收、农村和美的山西路径,形成“党建引领、产业支撑、创新驱动、示范引领”的良好局面,为全国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工作提供经验参考。
关键词: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山西革命老区;乡村振兴
山西是具有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也是全国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富集地,大多分布在太行、吕梁等边远、欠发达山区。山西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把革命老区、乡村振兴政策落实作为推动边远山区乡村振兴和革命老区红色文化传承保护与发展的着力点,以省乡村振兴局、省财政厅统筹实施的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乡村振兴项目为典型实践,坚持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全部用在 “刀刃”上的原则,遴选革命老区现相对薄弱乡镇、集中连片落后乡村,精准聚力培育8个示范案例,围绕“探新路,出经验,做示范”目标任务,县委书记县长亲自部署实施推进,建立一个领导小组,组建一个工作专班,落实一个实施方案,努力在盘活红色资源上走新路,在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上开新局,在乡村振兴示范创建上求突破,在五大振兴耦合发展上创亮点,聚力探索“创新驱动型、资源活化型、产业带动型、城乡融合型”等各具特色的乡村发展之路,不断加快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步代。
一、主要成效
项目县抓住老区发展机遇,弘扬老区红色精神,发挥老区资源优势,突出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的公益属性,以群众受益为目标任务,在乡村振兴示范引领上努力探索突出成效,主要体现在:
(一)基层党建持续提振,群众“有了方向”。项目区坚持上下联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链接资源、聚合要素、统筹力量的纽带作用,畅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云州区“小黄花·大产业”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项目区深度围绕“特”“优”战略,打出“党建”组合拳,区委书记区长任双组长,建设办公室&联合办公,5个专班12个局协作,支持政策、资金、项目、人才“四个倾斜”,推进区域化布局、规模化扩张、产业化运作、品牌化营销“四个策略”,组建专家顾问团、院士试验站、基层技术服务站三层次技术服务体系,设立种植补贴、统一种植保险、改善水利设施多风险防范机制,形成全方位的政府支持体系。项目区内党员干部主动服务产业一线, 黄花产业领导小组组织乡村干部群众召开现场观摩会,乡镇出面招聘采摘黄花人手紧缺期采摘工,合作社组织发动群众筹措资金,流转土地,联系秧苗,党员带头主动领责黄花销售任务,农民互相对比算账,增强调产的信心,由过去“不想种”变为“争着种”。“现在我家50亩地全部流转给合作社种黄花,一年流转费就是两万五。我、老婆、孩子都在合作社打工,一年下来也能挣七八千,年底还有分红钱,这日子越过越滋润啦!”谈起如今的生活,村民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
(二)特色产业持续提档,群众“增了底气”。项目区牢牢把握增加农民收入这一中心任务,积极引进龙头企业、优质资本、先进技术,多渠道推动企业增效、群众增收、集体增富。泽城村是左权县“红色乡村记忆”产业融合创新发展乡村振兴项目区的核心村,村庄山水环绕,独具生态优势。按照全县向山、向水、向田要效益的发展思路,引进写生产业,建设中国北方国际写生基地,与全国85所高校签署合作协议,联动6个村105个固定写生点,规划了21天的学生写生线和7天的艺术家写生线。村内引导培育写生驿站、老树咖啡屋、5G直播舱、VR体验馆等新业态,提供了厨师、保洁、销售等60多个就业岗位,搭建了民宿、农家乐、小吃摊、零售小商店等群众就业平台,先后带动200多人就业,人均增收2000余元。2022年,泽城村集体经济收入127.4万元,脱贫户人均纯收入增长15.53%,乡村不仅成为艺术家们的“造梦工厂”,更成为了农民的安居乐业之所,越来越多的农民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鼓起了“钱袋子”。大家都说:“不去外边了,在村里上班挺好的。不仅离家近,方便照顾父母,工资待遇也还挺好的,日常生活足够了,比自己做生意收入稳定多了。”操着一口地道左权乡音的返乡村民说道。
(三)人居环境持续提质,群众“解了急难”。项目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将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民生改善紧密结合起来,加快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岚县是传统农业大县,生态农业循环经济项目区内乡村受山地地形限制,养殖产业主要以散养为主,是人居环境整治的难点,同时作为白龙山风景区的必经地,也是限制乡村旅游发展的痛点。为从根本上解决人畜混居的传统养殖方式,按照“人畜分离、易地建圈、集中养殖”原则,盘活荒地资源,在马坊村打造了统一的集中饲养区,引导农户开展标准化养殖、科学化管理,助推养殖产业提档升级,提升养殖技能,降低养殖成本。实行“人畜分离”后,村集体积极引导农户充分利用牲畜棚搬迁后闲置的空间,发展庭院经济,开展特色民宿、家庭旅馆、休闲农庄、小型采摘园、土特产售卖等旅游配套服务产业,推进庭院经济与休闲农业、文化旅游、乡村宜居环境提升有机融合起来,丰富乡村休闲旅游业态,拓展乡村休闲空间。“现在已经投资43万元了,明年准备再建两个大棚搞采摘,种上草莓、西瓜、山楂等一些反季节果蔬,采摘会火起来的”,“山里人家”农家乐老板对自己的想法充满了信心。
(四)乡村治理持续提效,群众“暖了身心”。项目区坚持党建引领,抓党建,抓落实,抓人心,多措并举推动乡村治理提质提速提效,努力探索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经验路径。娄烦县“高君宇故里·水源地屏障”红绿融合乡村振兴项目区,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高君宇故居为核心,充分弘扬高君宇精神的文化内涵,努力挖掘红色旅游资源,汲取红色文化中基层党建、乡村治理和群众动员的先进经验,凝聚乡村振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在项目区内布局实施红色传承弘扬项目,建设赤子广场,策划高君宇红色文化精品剧目,打造红色文化阵地;建设红色大讲堂、乡村记忆馆等红色文化展示空间项目,实施民俗传承行动;实施手工非遗项目、文化庭院项目,展现村容村貌和群众勤劳奋斗、共同致富的新面貌,强化乡风文明建设。通过红色正能量引领,推行“矛盾纠纷调解中心—说事议事厅”工作方法,积极探索基层协商民主新制度,真正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自从咱们村成立说事议事厅以后,大家伙遇到事情一起商量,发生矛盾共同解决,都积极为咱村的乡风文明治理贡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下石庄村村民们高兴地说。
(五)带动能力持续提升,群众“得了实惠”。项目区通过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撬动社会资本,通过资源互补、产业互促的融合发展开辟农业“新六产,引导农民在全产业链各环节更多分享增值收益。武乡县红色资源运用引领乡村振兴项目区,积极引进太行沃土省级龙头企业,采取村集体和公司合作联建方式,打造“国家有机旱作羊肥小米产业发展标准化园区”和“京东农场”,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标准化+品牌”产业化经营模式,构建起了“谷子新品种选育—谷子种植—小米初加工—小米系列产品深加工—品牌打造”产业链,以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组织、种植基地等作为经营主体控股,通过产业发展、培训就业、股份合作经营等多元方式,引导农户自愿以土地经营权入股,获得股金、租金、薪金、奖金等多元收入。2022年共带动614户农户种植羊肥小米谷子,户均年收入达到7000多元。“今年的年景非常好,俺家的谷子长势旺盛、颗粒饱满,等收获回来加工好出售出去怎么也能挣个一两万”,项目区兴盛垴村村民脸上充满了喜悦。“我们村集体今年种的谷子预计能有15万元左右的收入,村民又可以多分一些,日子越过越红火”,村党支部书记开心的说道。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全程绩效,联动省市县乡村五级跟进,完善乡村振兴示范项目的科学管理模式,破解部门单一化谋划困境。一是鼓励全员参与,完善项目申报组织流程体系。集聚领导心力、部门资源、群众智慧,省局提前谋划,市局辅助统筹协调,成立书记、县长为总指挥的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将规划、建设、管护情况及时公告公示,确保资金使用合理,项目科学可行,决策高效执行,群众知晓满意。二是引入专业智库,完善项目规划建设管理模式。统筹全域资源,系统谋划布局,立足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衔接全县十四五发展规划、文物保护利用规划等上位规划,创新驱动,专题研究,技术辅导,有效盘活革命老区资源,提升项目耦合联动成效,确保规划落地,保证建设成效。三是加强省级管理,完善项目督导推动管理方式。提前储备摸底,完善高质量项目库,组织专家评审,确保项目区遴选科学合理。注重理论学习,积极协调彩票公益金支持县主要领导现场参加国家项目区建设培训班,掌握彩票公益金绩效管理体系。常态考核督导,专人实地指导,实时监督检查,定期专题推进,主管县长汇报,针对落后县,落后项目,分析难点,解决堵点。四是强化运维管护,完善项目管护运营管理方式。管护明晰,制定资产确权-资产管理-资产维护的全方位资产管护机制,制定从定位策划-功能植入-业态招商-联农带农-运营推广-价值变现的系统化运营思路,确保资产发挥最大效益。
(二)汲取红色基因,找准资源产业两个发力点推进,探索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高质量路径,补齐资源低效化利用短板。一是聚焦老区红色特性,传承红色精神血脉。坚持文物活化与保护成果共享利用,新风貌新业态和乡土特色深度融合。武乡县红色资源运用引领乡村振兴项目区创新“红色记忆—追忆之路—新时代传承”的理念,存量资源整合改造升级和旅游配套服务建设有机融合,闲置的教学楼改造为红色教学点,沿街民居改造为振兴休闲街区,培育具有革命老区特质的乡村文旅产业。二是立足区域特色资源,培育增收致富产业。彰显革命老区红色属性,发挥乡村绿色生态优势,构建“以红带旅、以旅促农、农旅融合”的产业体系。五台县“红心绿业”乡村振兴项目区构建“北部红色文旅资源+中部特色农业资源+南部绿色生态资源”有机融合的空间布局,探索“红色+培训研学”“红色+生态康养”业态融合整体带动的产业振兴格局。吉县黄河大合唱农文旅融合发展项目区,融合生态农业,传承黄河精神文脉,延伸苹果产业链条,形成“红色苹果,黄色瀑布,绿色生态”的产业振兴格局。三是坚持农业特优战略,创新产业融合发展。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指出的“山西农业的出路在于‘特’和‘优’”。岚县生态农业循环经济项目区延链补链强链,发展现代种植业+现代养殖业+蔬菜深加工业为核心的现代农业循环体系,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四是瞄准联农带农益农,增强振兴发展活力。构建“村民+集体+公司(合作社)”的利益联结机制,发挥项目的带动作用,广泛吸纳群众务工,以工代赈、以工代训。项目建成后,引导农户开放自身资源,获取多元收益。股份分红上交村集体后,用于村民分红和乡村振兴项目专项支出。如汾西县城郊融合类农业农村现代化项目区提前筛选运营主体,明确按“334”模式进行收益分配(经营利润30%归运营主体,30%归村集体,40%用于支持农户自我发展),确保最大限度促进群众增收。
(三)强化产学研用,推动政策资金人才技术多元要素共进,形成五大振兴耦合联动的生动实践,突破要素碎片化发展瓶颈。一是高效组织保障,压实领导责任。全面对标对表,细化责任落实,针对项目用地、程序办结、交叉施工、运营管护等问题,专题解决,联合办公,建立绿色便捷通道,各部门定点专人服务,确保项目高效推进。二是聚合五大要素,联动部门推进。统筹整合部门政策、资金、资源、人才要素,聚力打造国家级和省级产业园区、乡村振兴示范村、数字乡村示范村、特色产业示范基地、乡村治理示范村等样板乡村,全面补齐产业发展和乡村建设短板。三是总结推广经验,扩大宣传效应。经验探索与项目建设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落实,主动靠前听取群众意见,及时提炼,精准归纳,对接主流媒体,推荐了各具特色的报送可看、可学、可复制的路径模式。特别是左权县“红色乡村记忆”产业融合创新发展项目区成功入选《2023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向全球推广中国旅游减贫的经验与成果,助力全球贫困治理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四是运用转化成果,凸显示范成效。依托农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可持续路径实践,完成山西省政府重大决策咨询课题 《发展乡村旅游产业 接续推进山西脱贫地区乡村振兴——以武乡为例》。形成了山西决策建议《关于探索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山西路径”的对策建议》,获时任省委书记批示。
三、经验启示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项目区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在规划引领、合力推动、运用转化、路径创新、改革赋能、要素保障等方面形成了诸多经验,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经验借鉴和普适思考。
(一)必须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全面振兴。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要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注重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组织动员群众积极参与乡村建设,共享振兴成果。
(二)必须以人民为中心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要贯穿工作全过程,项目建设全程健全群众参与机制,完善群众监督机制,统筹考虑产业发展和群众就业,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维护群众切身利益,满足群众多样需求,提高农民的主体性和内生动力。
(三)必须以政策引导支持乡村全面振兴。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始终坚持对国家支持政策的研究和转化,将主题教育学习成果转化为政策研究成果,将政策研究成果转化为基层落地落细的行动指南,利用好国家支持政策的延续性和全面性,更好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四)必须以规划先行谋划乡村全面振兴。乡村振兴是综合性系统工程,要提前谋划策划,反复征求并融合各级各部门意见建议,紧抓政策资金支持及社会资本投资机遇,合理选择适合乡村未来发展的特色产业和发展模式,全力推进五大振兴关联耦合发展,努力建设完整自主的经济运营体。
(五)必须以发展特色产业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必须选准发展方向、找准发展路径,培育产业自身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把优势资源转化为优势产业,优势农产品转化为重点产业链,建立完整的产品梯队,提升农产品“特优”品牌效益。
(六)必须以农文旅深度融合赋能乡村全面振兴。乡村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两个结合”重要论断指引下,注重生态价值转化、文化资源活化,持续发挥部分乡村农文旅资源的深度整合、产业支撑和方向引领优势,高质量推进乡村文化传承发展赋能乡村振兴。
来源:山西省农业农村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