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召开,将围绕十个方面建设宜居家园 1月15日上午,全省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召开,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书记、厅长王立业在回顾总结2018年住房城乡建设工作同时,分析面临的形势和问题,并安排部署2019年任务。 今年,我省将从加快构建房地产市场调控和监管长效机制、健全完善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着力补齐市政基础设施短板、全面提升城市品质、着力改善农村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加快推进建造方式变革、切实加强建筑工程全过程监管、深入推进“放管服效”改革、加快住建领域信息化建设、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提供坚强政治保障十个方面,奋力谱写住房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新批土地建设住宅全部实行全装修 2019年,我省将着力提升住房品质。深入贯彻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住宅全装修工作的实施意见》,各设区城市中心城区新批土地上建设的住宅,全部实行全装修,鼓励其他区域和县(市、区)加快推进住宅全装修工作,提高全装修住宅覆盖率,满足居民对高品质住房的需求,促进住房消费升级。 与此同时,我省将加快推进房屋网签备案全覆盖,设区城市实现网签系统与住建部联网。健全完善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制度,实现县级及以上城市资金监管全覆盖。建立新建商品房房源发布制度,及时将取得预售许可的商品房项目、可供销售的房源和合格的中介机构向社会发布。 建成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15万套 针对城镇中低收入群体和新市民住房困难问题,今年,我省大中城市将以房地产项目配建为主、专用土地集中建设为辅,提高租赁住房在新增住房供应中的比例。重点推进老城区、棚户区和城中村住房改造,全年开工3.26万套。加快续建项目进度,同步推进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全年建成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15万套。 公租房保障方面,加快公租房分配入住,确保将新就业无房职工和在城镇稳定就业的无房外来务工人员纳入保障范围,精准保障重点群体和重点产业困难职工。推进公租房货币化,逐步实现公租房保障家庭住房租赁补贴全覆盖,鼓励保障家庭通过市场满足个性化需求。同时,各市将积极探索实践,加快建立“三晋英才”等各类人才住房保障机制。 将建城市街头绿地系统 为改善我省的人居环境、统筹地上与地下、新区与旧区建设、治理“城市病”等,我省提出,到2020年,全省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焚烧和餐厨垃圾处理、污泥处置、再生水利用等主要指标全部达到或超过国家要求。 在城市生活污水治理中,全面完成汾河、桑干河流域现有69座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提效改造;太原、朔州、晋中、临汾率先实现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2020年所有设区城市全部实现;太原市将探索非供暖期利用城市供热管网输送再生水模式,尽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在城市绿化建设中,将建设“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城市街头绿地系统,推进城市绿道绿廊建设,构建环城绿色屏障等。 完成农村危房改造5.93万户 提升乡村宜居水平,我省将在553个省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率先开展建筑风貌整治示范,推广忻州市“一村一册、一户一图”、娄烦县羊圈沟装配式农房等典型经验做法,带动引导全省农村住房品质和乡村建筑风貌整体提升。 今年,我省还将实施97个中国传统村落保护项目,推进150个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编制,完成200个传统建筑挂牌。从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等方面,加大对名镇名村的保护力度,在阳城上庄村、泽州大阳镇等10个村镇,探索建立不同类型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的功能复兴和活化利用模式。 同时,围绕脱贫攻坚住房安全保障目标,完成农村危房改造5.93万户,实现全省各县“四类重点对象”和全省贫困县一般贫困户危改“静态清零”。 绿色建筑占新建面积比例将达45% 通过建造方式变革,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今年,我省将深入开展绿色建筑行动,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将提高到45%。发布新建居住建筑节能75%标准。做好太原、长治等8市公共建筑能效提升和清洁取暖国家试点相关工作。开展地热能清洁取暖发展研究,重点推广水热型(中深层)地热供热技术,完善政策支撑。跟踪调研泳池式低温供热堆技术研发应用,积极探索我省清洁供热碳排放“减量置换”新模式。 此外,我省还将积极搭建民营企业和金融机构联系平台,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鼓励中小型民营企业合并、重组,推动优势民营企业强强联合,支持组建山西民企建设投资集团,以点带面激发民营企业活力。(记者 李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