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家峁公社打坝记
——贾家峁公社为天桥水电站建设所作出的贡献
保德县老促会 秦志新
近日有幸看到康小明同志在网上发表的《那山 那水 那人》,本文主要回忆了关于天桥水电站的由来和建设,阅后一下勾起我回到1970年冬1971年初,对天桥电站建设期间的一些回忆。
那是1971年的事。那时我二十岁刚出头,在贾家峁公社担任广播员兼事务长。贾家峁公社位于黄石崖沟,出水口正对电站挖基工地。如到汛期,下大雨,黄石崖沟的水会直接冲入天桥水电站正在挖基的地方,如果洪水淹没基地,后果可想而知,工程就会前功尽弃。最可怕的是汛期一旦遇到下雨,工地上,上千民工来不及撤出基地,生命都将受到威胁,后果不堪设想。
当时黄石崖沟至梁家村连条人行道都没有,从县城到贾家峁公社,须从沙保绕卢子沟,腰庄梁,再到岳家里分叉口,再行半小时路程,才能到贾家峁公社。如果步行从贾家峁公社到县城,从黄石崖沟到南峁村、梁家村,跟梁家村对面翻山到团结、永泉队再经铁匠铺才能回到县城,这就是当时贾家峁公社的交通条件。 黄石崖沟上游有两条支流,到崔家棱分开,一条是崔家棱到刘家峁和小赵家沟,这三个村属暖泉公社。还有王家嫣村、路家村、袁家里、武家塔四个村属贾家峁公社,另一条是经梁家村、南峁、贾家峁、荣家沟、赵家沟、岳家沟这十三个村均位于高地棱山下。高地棱海拔1300多米,天桥电站海拔700米,而且高地棱全是石山,这样大的落差,地表存不住半点水,来水面积约60平方公里。这样的自然条件,电站指挥部决定在挖基的上游,即黄石崖沟口,让贾家峁公社打三座大坝,并在汛期前完工。保证天桥电站顺利施工。这三座大坝是:王家嫣大坝、梁家村大坝、赵家沟大坝,地点均属贾家峁公社地段。
历史把三座大坝的建设任务落在贾家峁公社。头上时值70年春节刚过,刘开基省长来到贾家峁公社视察,那是我第一次 见到省级官员,朴素的衣着,高大的身材,说话很和气,可亲可敬的面孔给我留下美好的回忆。
党委会后,及时召开了16个大队的党支部书记、民兵、连长会议。会上16个大队支部书记都作了表态发言。当时村里的正值开春,由村革委会主任担当。村支书、民兵连长带队到大坝工地,以民兵为主,四十岁以下的强壮劳力全部到大坝。时任贾家峁公社的党委书记是李晋才,年方40岁,五寨人。李晋才向刘开基省长汇报了三座大坝的选址情况。刘省长亲临现场,观看了三座大坝的选址地点,对大坝选址表示了满意。 刘省长一说话就流口水,嘴有点歪,这是年龄的原因。拍着李晋才的肩膀说:“年轻人,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你这个共产党的党委书记来完成,是为了支援天桥电站挖基,是一项政治任务。这三座大坝的建设不是单纯的打坝,是关系两条路线斗争,要高度认识。坝赶在汛期前打好,我提拔你;打不好,影响到电站的挖基,我压你禁闭。”这是刘省长的原话,现在想起来,我都记得清清楚楚。 这个压力可想而知。血气方刚的李晋才,勇敢地代表公社党委向刘省长立下军令状,保证把坝打成功。省长走后,李晋才就召开公社全体人员,包括社级单位所有人的动员大会。 李晋才书记讲:“这个任务是党交给我们的一项重大任务,每个工作人员都有责任,务必保质保量完成。”随后就召开党委会,研究具体设施方案,成立三座大坝的总指挥部。指挥部下面又有三座大坝的分指挥部。大坝总指挥由公社党委书记李晋才担任,同时还兼任梁家村大坝的总指挥;王家嫣大坝的总指挥是公社革委会主任王增荣;赵家沟大坝的总指挥是公社党委副书记赵勤刚。公社26名工作人员,除留一名秘书坚持日常工作。其余干部分布到三个大坝工地,县医院派出6名医护人员分到三座大坝协助工作,工地所需生活用品由供销社担货送到大坝。 当时贾家峁公社仅仅是个5800 多人的公社,一下抽出1100 多名壮劳力,真是毛泽东时代才有的事。大坝工地三班倒,1971 年初,天桥电站还没有高压电,靠几百马力的柴油机发电。三座大坝的用电,由三台50马力的柴油机发电。
到了1971年4月份,三座大坝均已开工,工地上阵人数达到1000多人,可是光靠平车推,铁锹铲,打成三座大坝,赶汛期完成,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开工近20多天,工程进展实在不理想,大坝总指挥李晋才苦思冥想,彻夜难眠。正在难上加难之时,李晋才不知在哪个资料发现“水力冲填"四个字,他豁然开朗。马上提议用炸药把土炸虚,用水往下冲。这要比铁锹铲,平车推快很多。于是即刻向电站指挥求援,借回和50马力的柴油机配套的水泵。
赶“五一”劳动节,水力冲填试验成功,经几天实际工作,功效比原来提高10倍之多。这一创举大大地提高了筑坝工人的士气。这时又遇到问题就是柴油机发电不稳定,炸药又供不应求。柴油需计委批准,炸药需公安局批。在这么难的情况下,电站副总指挥杨占春来到贾家峁公社视察打坝进展情况。李晋才向杨指挥汇报了这些情况。杨占春回电站总指挥部和刘开基总指挥作了汇报。刘省长当场拍板,贾家峁公社打坝所需炸药、雷管、导火线、柴油均由电站总指挥部提供,而且是需要多少给多少。另外粮食补助方面,修大坝的农民和电站民工一样补助。 我记得每天补助1.5斤玉米面,在那个物资紧缺的年代,1.5 斤玉米面解决了民工的后顾之忧,大大激发了筑坝农民的热情。用现在时尚的话讲,那才是所有筑堤农民甩开膀子、撸起袖子干起来。现在想来,那个热火朝天的打坝场面实在震撼人心,可惜那时没有照相机,无法记录下精彩瞬间。
打坝所需物资、粮食均解决后,又遇到新的难题,最可怕的安全问题。但这一点似乎当时的上级要求不十分厉害。现在想起来,真是心有余悸。特别是夜班,来到工地的人多,真是数都数不见。有时柴油机一停,整个工地乱成一团。其存在的安全隐患,放在现在估计工作无法开展,也没人敢担当这个责任,可那时三个打坝工地24小时热火朝天,公社全体工作人员全身精力投入工地。
对于这个安全问题,那时从电站拉回两汽车炸药,还有雷管、导火索,起放在 公社的一个会议室,有三个大坝总指挥的条据就领走。现在想起来真可怕,可那时没有出现任何问题。 在工地根本看不出哪个是公社领导,哪个是农民。所有人都是吃在工地,住在工地,工地生活比公社的灶还稍好点。当时有句顺口流:早饭铜铃铃:就是每-一个人玉面帽壳,小米稀饭、咸菜;午饭红绳绳:就是高粱面河捞加咸菜;晚饭照祖宗:就是稀饭清的当镜子照。就这样的条件,经过近四个月奋战,三座大坝完工了。这个水力冲填的创举得到省水利厅的认可,在全省学大寨中进行了推广。 坝打好后,刘开基省长又来到贾家峁公社视察大坝工程,此时已是1971年的国庆节后。当时公社的领导都不知道他来,刘省长来到公社时已经十二点了。公社厨房正好做猪肉捞饭。每人一大碗,下面米饭, 上面烩菜。 公社领导忙着接待刘省长,要给刘省长重新备饭。刘省长问:“你们吃什么饭?”得知是猪肉烩菜,刘省长爽朗地笑着说:“我们晋东南人最爱吃杀猪烩菜了!”说完自己到厨房端了一碗已经分好的猪肉烩菜和大伙围在起吃起来。 这就是一个省长的形象! 刘省长到现场看了大坝工程,非常满意,他说:“高压电已架回电站,给贾家峁公社奖励先架电。”贾家峁公社是全县通高压电的第一个公社,后来才给暖泉公社架的电。 至于,刘省长曾说的打好大坝提拔李晋才的话,没有兑现,直到退休还是个正科干部。 如今想来,那个为了党的事业,从不计报酬,热火朝天干事的年代真是让人怀念,那代人的精神值得现在的人们学习! 时针拔回上世纪的八四年,人民公社改为乡政府,我也到白家沟乡担任过乡党委书记。在具体工作中,回忆和在70年代初在贾家峁公社工作的书记比咱真不像个党委书记。我也曾给李晋才书记写过一份信, 他也给我回过信。说时代不一样,人的思想也不一样,只有在学中干,干中学才是一个人的发展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