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老区 关注 书画 经典 副刊 图片 视频 期刊 编委会 老促会 书库 公告

主页 > 老区 > 基层 >

抗战时期的永和剧团

2023-05-09 08:46 红色山西网
抗战时期的永和剧团
 
       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日军全面入侵我国领土,仅一年左右就占据华北、华东大片领土,东北则完全沦为殖民地。在此危机存亡之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也全面展开,为了加强党对地方组织的抗日领导,1938年冬,中共永和工委成立不久,牺盟永和县分会特派员郭云阶(中共党员)代表党组织与民族革命小学教师兼学生队长刘仁镜(中共地下党员)秘密谈话,决定由刘仁镜担任团长,筹建1个流动工作团(剧团),用文艺演出的形式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的主张,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联合一切力量坚持抗日,增强人民群众抗日必胜的信念。郭云阶说:“开办经费由县政府支付,其它待遇什么都没有。剧团人员的招收、食宿安排、节目排练、服装道具等,全由刘仁镜你负责解决。人员起伙可以到县粮库领取小米。”并要求抓紧时间,越快越好。刘仁镜意识到这是党组织对自己的信任和重用,深知困难重重,毅然服从组织决定,勇敢地挑起了这副重担。
       剧团开始筹建,首先遭到反动势力的阻挠。阎政权机构、主张公道团等与社会名流、绅士相勾结,蓄意设置种种障碍,制造物质上的困难,对成立剧团百般刁难。县政府给的一点开办费,还不够置办炊事用具和几件道具。他们还散布流言蜚语,说什么“好人不唱戏,唱戏没好人,男男女女在一起演戏、吃饭成什么体统!”还诬蔑共产党“共产共妻”、“杀人放火”,是“土匪”等等,妄图干扰和破坏剧团的组建。刘仁镜坚决依靠工委和牺盟会的热情关怀和大力支持,采用各种方式,针锋相对、有理有据地批驳了各种流言蜚语,义无返顾,迎难而上。
       组建剧团,挑选演员是最重要、最关键、最迫切的问题。永和地处偏僻山区,历来经济贫穷,文化落后;加之旧的传统观念影响,人们素来轻视以唱戏为业的艺人,挑选能歌善舞的演员便成为筹建剧团的最大难题。这时,刘仁镜想到,民族革命小学的学生中,几个人有登台演戏的基础:王汶在学校时擅长演唱蒲剧的旦角,扮相俊秀,唱腔动听,非常吸引观众;郭云英讲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能歌善舞,又会演剧,也是个难得的人才;李汀性情豪爽,有点猛张飞的劲头,粗中有细,可贵的是让他干啥就干啥,干啥就能干好啥;还有一位温柔腼腆,长得清秀,书生气十足的药石,等等。这几个学生有当演员的天赋,还有实际表演的经历,自然都是好苗子。但是,年仅十一二岁、十五六岁的小学生是否愿意放弃读书进剧团,他们的家长能否支持他们当演员?万一剧团中途解散,或者调到外地怎么办?刘仁镜这位年轻的地下共产党员,用讲共产主义理想,讲中国革命前途,讲抗日必胜的形势,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激发大家的革命热情和参加剧团的积极性。学生中有表演特长的王汶、李汀、药石等几名共产党员首先坚定了弃学从艺的决心,又通过他们说服了自己的亲属后,第一批报名参加了这支抗日流动剧团。在他们的带动下,又有李笙(女,李汀之妹),王世德、王世铭兄弟俩,郭容英、郭容莲姐妹俩,冀步月和肖纪(原名冀金孩)父子俩等人参加了永和抗日剧团。这支剧团于1939年元月正式成立,演职人员发展到20余人。凡来剧团者均属本人自愿,且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文艺才干。
       开办经费困难,刘仁镜就通过亲戚关系,在城隍庙附近借了4孔窑洞和锅碗瓢盆等基本炊事用具,找了1名炊事员,剧团就这样开办了。大家在这里工作,不挣1分钱,不发服装,只供伙食,条件很差。每天吃小米干饭和玉米面窝头,粮库领来的小米是发霉的,炊事员的做饭技术又差,做的饭不是夹生就是焦糊,许多团员吃不饱,有的趁机回家吃上1顿饱饭。李汀和李笙兄妹俩还主动从家里带来一些白面,为大家改善上1次生活。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团员因过不惯集体生活,偷偷回家拿吃的;有的因从小没离开过家,想家不安心,影响着剧团的巩固和发展。抓住这些苗头,刘仁镜就先在年纪大点的团员中物色几个骨干,对他们进行艰苦奋斗教育,提倡开展团结互助共度难关的活动。大家逐步适应了艰苦的生活环境,坚定了安心剧团工作的决心。全团干部、演员还抽空上山打柴,卖钱买些生活必需品;有的还从自家带来纸和笔,书写宣传抗日救国的标语。战争年代的生活虽很艰苦,但大家觉得蛮有滋味。
       在剧团的20多名人员中,只有刘仁镜1名干部。他既要负责行政管理,伙食供给,还要亲自教唱歌曲,排练节目,组织演出。里里外外忙得不可开交,于是他就发动全体团员群策群力,出主意想办法,尤其是注意发挥年龄稍大一点的几名共产党员的作用。在全团人员共同努力下,用不到20天时间,就排练出1台节目,在县城公开演出。全团人员头戴军帽,腿扎绑带,列队行进,在大街上喊着“一二三四”的口号,高唱雄壮的抗日歌曲,显得格外精神和威武。行进队伍高唱《大刀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时,吸引了许多群众围观。在演出场地,城乡观众里3层外3层,围得水泄不通。大家对小演员们演出的抗日救国剧目很感兴趣,演到精彩处皆报之以热烈的掌声。他们先后排练出:《放下你的鞭子》、《农村曲》……歌曲《义勇军进行曲》、《在太行山上》、《松花江上》、《打回老家去》、《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到敌人后方去》、《游击队之歌》,还有宣传抗日的舞蹈、《双簧》。带着这些节目,这支剧团还深入到农村,进行巡回演出,所到之处均受到热烈欢迎,收到良好的宣传教育效果。
       1939年3月间,工委在杨家庄村训练全县党员骨干,流动工作团在那里演出数场,在开展文艺宣传的掩护下,训练工作得以顺利进行。下乡演出中,几名年幼的团员,尤其是女孩子,年龄小体力差,行走在山间崎岖小路上非常吃力,年龄较大的几名共产党员就主动帮他们背行李,拿道具,不叫一个人掉队。行进中大家唱歌曲,背台词,讲故事,说笑话,十分红火,充满乐趣,忘了疲劳,添了精神。每次演出,从布置舞台,演员化妆,到剧场服务,以至演出结束后拆卸幕布,收拾道具,团长刘仁镜自始至终亲自参加,还一样当演员,扮演老太婆,整天忙得团团转。而对他在家的老父亲和过门刚一年的爱人却顾不上去关照。所以,团员们虽工作十分繁忙,没有节假日,不分白天黑夜,却从无半句怨言。
       1939年4月,上级领导决定永和县抗日剧团并入吕梁剧社。刘仁镜家中有50多岁的老父亲,有妻子和一个小女儿,一家四口人全靠他在民族革命小学的薪金供养生活。如今要远离县城,到外地去参加革命,真把这位汉子难住了,但共产党员以服从党的决定为己任,刘仁镜无条件地服从党组织的决定,说服了自己的亲属,取得了老父亲和妻子的支持;然后又动员共产党员带头,走出家门去吕梁剧社参加革命。5月,刘仁镜和王汶、李汀、药石等几名共产党员,还有年仅12岁的肖纪,一起走出家门到隰县黄土镇参加了吕梁剧社;刘仁镜担任吕梁剧社指导员。7月,郭云英、李笙两个小女孩也说服了自己的家长,前往吕梁剧社报到。此时参加吕梁剧社的还有冀步月,他在剧社画布景,兼做事务工作。
       在抗日战争进入最困难的阶段,山西的政治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牺盟洪赵中心区领导的吕梁剧社成了反动派的眼中钉、肉中刺。面对十分严峻的形势,吕梁剧社于11月初奉命从隰县的黄土镇转移到永和县休整,住在县城西门外的山脚下。10多天后与领导机关失掉联系,经费开支被迫中断,剧社即从永和关渡过黄河,几经周折,有幸到延安学习。1940年夏,吕梁剧社与黄河剧社合并,仍称吕梁剧社,属决死二纵队领导,纵队领导决定让吕梁剧社再去延安。到延安后有的社员进了鲁迅艺术学院,有的进了抗日军政大学后来走上了不同的工作岗位。
       实践证明,永和这支抗日剧团(后并入吕梁剧社)在党的领导下,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文艺轻骑兵,经受了抗日战争最艰苦环境的考验与锻炼,经受了与国民党反动派推行的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反人民的斗争的考验,该剧团为中国共产党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人才。全国解放后,他们分布在全国各地,成为党政军及文艺、经济各条战线上的领导骨干,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和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永和老促会 李培宏)

 
责任编辑:红色山西网
首页 | 网站地图

山西省老区建设促进会主办 网站版权所有:山西红色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网站备案编号:晋ICP备19004976号-1 技术服务:红色山西网运营团队

本站部分文章源网络,若侵权不实,请联系删除纠正,本站不担任何责任 办公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东仓巷甲4号 邮箱:redsx@sina.com

执行总监:13283623983 违法与不良信息投诉电话:0351-2112193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