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老区 关注 书画 经典 副刊 图片 视频 期刊 编委会 老促会 书库 公告

主页 > 老区 > 联播 >

抗战时期朱、彭、刘、邓首长在太行山上

2022-10-28 09:01 红色山西网
抗战时期朱、彭、刘、邓首长在太行山上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制造卢沟桥事变,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当此国家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在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的率领下,我英勇的八路军将士,东渡黄河,挥师北上,挺进上党,在以长治为中心的太行山区,建立抗日革命根据地,与日本侵略者展开浴血奋战,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民族壮歌。
 “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看吧,千山万壑,铁壁铜墙,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从此,一曲响彻云霄的战歌,在太行大山的山野沟壑间传唱。一支中华民族的精英,奔走于太行,活跃在上党,浴血奋战,血洒疆场。古老的上党,从此成为八路军的故乡,子弟兵的摇篮,谱写了抗战史诗的红色圣地。
八年抗战,八路军将士的足迹踏遍太行山。1937年9月16日,以朱德为总指挥、彭德怀为副总指挥的八路军总部,率129师各部东渡黄河,挥师东进,转战上党,开始了漫漫的抗战征程。首驻小东岭,转战寨上村,移师南底水,进驻故县镇,在以长治为中心的晋东南抗日前线,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战斗生涯,留下了一串串红色的足迹。在潞城北村的一座四合院内,朱德写下了《八路军抗战两周年的经验教训》,做出了《整军计划》和《关于目前形势与华北党的任务的决定》,并写下了那篇让太行山铭记的光辉诗篇《太行春感》:“遥望春光镇月阴,太行高耸气森森。忠肝不洒中原泪,壮志坚持北伐心。百战新师惊贼胆,三年苦斗献吾身。从未燕赵多豪杰,驱逐倭儿共一樽。”在武乡的砖壁,朱德、彭德怀审时度势,把握战机,演绎了“三进三出”砖壁村的神话,指挥了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左权将军不幸以身殉国,血洒十字岭;在王家峪,朱总司令利用战斗之间隙,带领干部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和植树造林运动,亲手栽下了那棵高大的“红星杨”。1940年5月,朱总奉命离开王家峪八路军总部,临回延安前,他仰望群峰壁立、千峰竞秀的太行山,回首三年来与太行军民共同度过的峥嵘岁月,挥笔写下了那篇脍炙人口的感怀之作《出太行》:“群峰壁立太行头,天险黄河一望收。两岸烽烟红似火,此行当可慰同仇。”八年抗战,抗日军民的热血染红太行山。在那抗日烽火燃遍太行山的岁月里,长治既是全国抗战的指挥中心,也是全国抗战的主要战场。英勇八路军以太行山为依托,凭借独特的自然天险,巧妙的运用战略战术,在太行山的高山谷地,通过伏击战、游击战、袭击战、保卫战等战斗形式,与日本侵略者展开殊死搏斗,纵横驰骋,痛歼顽敌,仅在华北战场就同日寇展开大小战斗10万余次,牺牲官兵14万余,伤残20余万,累计死伤34万余人。我军抗战史上著名的神头岭伏击战、响堂铺袭击战、长乐滩围困战、关家垴伏击战、黄崖洞保卫战以及百团大战就发生在这里。其中,黄崖洞保卫战激战八天八夜,以敌我伤亡6∶1的辉煌战绩,“开创了中日战争史上敌我伤亡对比空前未有之纪录”。历时两年半的沁源围困战,与日军进行大小战斗2700余次,击毙日军3078人,俘获日特汉奸245人。1944年1月17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社论《向沁源军民致敬》,高度赞誉沁源军民在抗日战争中的非凡表现,称:“模范的沁源,坚强不屈的沁源,是太岳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一面旗帜,是敌后抗战中的模范典型之一。”徐向前元帅生前在回忆响堂铺战斗时,曾满怀豪情地挥笔写下《响堂铺之战兼贺抗战胜利40周年》的诗作:“巍巍太行起狼烟,黎涉路隘隐弓弦。龙腾虎跃杀声震,狼奔豕突敌胆寒。扑灭火龙吞残虏,动地军歌唱凯旋。弹指一去四十载,喜看春意在人间。”与此同时,广大抗日军民在建立巩固抗战敌后根据地的同时,还因地制宜地创造出了地雷战、窑洞战、急袭战、伏击战、围困战、破袭战等形式,有力地粉碎了日军的“扫荡”“围攻”和“蚕食”,打出了中国人民的意志,撑起了太行根据地的一片蓝天。八年抗战,抗战英雄的事迹传遍太行山。抗日战争,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抵御外来侵略的民族史,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铸钢铁长城的辉煌史。抗战期间,我八路军和太行山区人民情同手足,亲如兄弟,在艰苦卓绝的生存环境中共赴国难,共克时艰,熔铸了党、军、民的鱼水深情,培育和铸就了不怕牺牲、不畏艰险,百折不挠、艰苦奋斗,万众一心、敢于胜利,英勇奋斗、无私奉献的伟大的太行精神。当年,母亲送儿上战场,妻子送郎打东洋,全民的抗战热情染红了整个太行山。从几万红军东渡到“百万大军出太行”,无一不显现着上党儿女的奉献精神。当时仅有14万人口的武乡县,就有4.1万人参军参战,2.1万人为国捐躯。“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据不完全统计,仅长治(含13个县市区)就有9万多人参军参战,2万多人为国捐躯,45万民工支前,2.5万多名干部告别家乡南下北上。在抗击日本侵略者和建立敌后根据地中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涌现出了一大批杀敌英雄、劳动模范。与此同时,在八年抗战期间,我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民族统一战线思想和特区的经济建设等重要思想,在太行山中得以发扬光大,并积累了丰富的革命政权和经济建设经验。1944年,太行区召开太行群英会。邓小平主持了第一届太行群英会,大会选出了杀敌英雄31名、劳动英雄39名,李顺达、郭玉恩、武侯梨的名字就出现在名单里。这次大会对推动根据地各项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太行军民取得对敌斗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上党地区真正成为“抗战的圣地,革命的摇篮”。八年抗战期间,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上党地区建立起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动人民群众当家作主,革命政权的雏形已经显现,使祖祖辈辈在这块土地上深受剥削和压迫的人民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政权。八路军在太行山区发扬红军时期的光荣传统,大力宣传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抗日政权,建立共产党的组织。1937年11月18日,太行山上第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全区域完整执政县级人民民主政权——黎城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成为“版图上完整,政权上统一”的抗日完整县、实验县、中心县和模范县。同时,整个上党地区都采取民主选举办法对原有县、区、村旧政权进行了逐步改造。1940年,又按照“三三制”要求,即:共产党员、进步人士和中间派各占1/3,对抗日民主政权进行了充实调整。老区军民共同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最进步最廉洁的人民政权,取得了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和支持,使根据地呈现生机勃勃、团结抗战的政治局面,成为华北敌后一个坚强的抗日堡垒和根据地。
八年抗战期间,上党抗日军民积极响应中央军委关于开展生产运动的号召,坚持“劳武结合,战斗与生产相结合”的方针,一手拿枪,一手拿镐,一边战斗,一边生产,因地制宜地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太行区及时贯彻党中央的指示,实行减租减息,开展生产自救,组织移垦互济,大力发展自给性生产,减轻政府和人民的负担,成立互助组,帮助群众春耕秋收、修筑房屋、兴建水利和救济灾民,还创办了晋冀豫根据地的冀南银行。在抗日战争中,当时只有100多万人口的长治地区,共筹军粮1亿多公斤,有45万民工支前,9万多人参军参战,2万多人为国捐躯,2.5万多名干部告别家乡南下北上。1943年7月,时任129师政委的邓小平发表了《太行区的经济建设》一文,提出了他的特区经济构想:在太行山上创办“冀南银行”,发行边区粮票和冀南币;在边区政府所在的黎城县开办“经济示范区”,采取“以工代赈”的办法,组织农民开荒和兴修水利,奋战一冬一春,修成小漳南和小漳北两条水渠,成为太行山有史以来少有的大型水利设施建设。当地群众为感谢党和边区政府,纪念129师在抗战中的卓越战功,把两条水渠上的三座渡槽,分别命名为“伯承桥”“小平桥”“秀峰桥”。八年抗战期间,太行、太岳抗日根据地的军事工业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先修后造、由仿到创、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得到发展壮大。黄崖洞兵工厂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最具现代化的兵工厂,拥有机器设备40多部,动力设备有三节锅炉1台,蒸汽机2部,切削机床有车、钻、刨床等20余部,年产量可装备16个团。在这里,我军生产出了自己的第一支制式步枪、第一门火炮、第一颗原装枪弹、第一包黄色炸药,并创办了八路军的第一所军工学校——太行工业学校,形成了中国军工产业的雏形。同时,我八路军最大的后方医院、兵工厂、炸药厂、被服厂、制药厂等后勤保障体系逐步在这里建立和完善,并生产出了第一支麻醉剂、第一支柴胡注射液。八年抗战期间,上党地区在战火与硝烟中铸造了独特的根据地文化,它与军事武装、劳动大军一起构成了根据地牢不可破的铜墙铁壁,对于根据地的巩固、壮大和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根据地把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作为根据地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中共中央军委发出《关于发展文化运动的指示》,团结一切抗日知识分子,全面开展根据地的文化运动。大力开展扫除文盲、开办学校、建立乡村剧团、举行文体活动、印刷报刊书籍和发展文学艺术等工作,给根据地人民带来生动活泼的精神文化生活,为根据地文化建设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从1938年4月中共冀豫晋省委在屯留县寺底村创办的第一份地方报纸《中国人报》,到之后陆续在沁县后沟村、襄垣县等地办起了《活路报》《上党红旗》《文化哨》《黄河日报》;从成立太行文化教育出版社,到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晋东南分会。一个个文化机构和文艺团体成为宣传抗日、凝聚力量的主力军。在八年的抗战中,我党于1938年2月在长治成立的民族革命大学第六分校,在短时间内为根据地培养出了最早的一大批骨干力量。八路军总部、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冀豫晋党委1938年8月进驻屯留县寺底村后,开办了抗日政治学校,分高、中、初三个班,还办了政工、交通、记者、木刻、绘画等附属班,培训区以上干部和党务宣传干部。同时,长治牺盟中心区也创办了民族革命中学,先后培养出近千名抗日干部。1939年2月,在长治的故漳、黄碾一带设立抗大第一分校,共开办两期,毕业4300多名学员。1940年2月,罗瑞卿率抗大总校到达太行山的武乡蟠龙,4月开学,有学生4900余人,第二期又培训党员2500余人,抗大总校和五个分校先后在太行区7年,培训军政干部1.7万余人。同时,还建立了抗战建国学院、太行中学、太行联中、冀南财经学校、抗日高小,特别是在太行根据地32个县,我党恢复和建立小学校3770所,入学儿童13.6万余人,占到学龄儿童的60%以上,大部分县恢复到战前数的80%-90%以上,个别县超过了战前小学教育水平。1941年以后,虽然抗战进入了困难的阶段,但在根据地农村中,基本上做到了村村有初级小学,区区有高级小学,到1944年,太行根据地的小学发展到2530所,入学儿童125556名,武乡有的行政村可达到2所小学。1945年,中、贫农子女占到全部学生数的76%。今天,当历史将我们再次带回那场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时,我们不能不关注上党这块红色的土地。如今,从武乡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到砖壁、王家峪八路军总部旧址和朱德总司令亲手种下的“红星杨”;从全国最早建立的长治太行太岳烈士陵园,到武乡关家垴、长乐、潞城神头岭等抗日战场遗址和沁源围困战遗址;从黎城黄崖洞八路军兵工厂旧址,到广志山八路军总部后方医院旧址……一处处遗址和建筑,不仅成为历史的印证,也成为人们游览、观赏、缅怀历史和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和最佳场所。特别是黎城县,以八路军总部和129师师部遗址为中心,涵盖军工部、后勤部、供给部、卫生部、生产部以及造枪厂、造炮厂、雷管厂、炸药厂、被服厂、后方医院在内的组织机构和工厂;以中共中央北方局为中心,涵盖太行公安总局、银行、造币厂、造纸厂、印刷厂、新华书店、邮局在内的政府和社会组织,以及遍布其间的抗大总校、抗大六分校、太行工业学校、抗战建国学院太行中学、太行联中、冀南财经学校、抗日高小在内的学校和新华日报、胜利报社、抗日先锋报编辑部、先锋剧团、烽火剧团在内的文化社团,首届太行群英会、晋冀豫边区青总第一届儿童会议和太行首届文化人座谈会遗址,太行军民共同修筑的漳河灌渠和“小平桥”“伯承桥”,均向人们呈现了一幅当年太行军民抗战的全景图。
朱德和彭德怀在武乡八路军总部合影

闲暇,几位老总在楚河汉界厮杀几把。
                           长治市老促会  白水平供稿

  
责任编辑:红色山西网
首页 | 网站地图

山西省老区建设促进会主办 网站版权所有:山西红色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网站备案编号:晋ICP备19004976号-1 技术服务:红色山西网运营团队

本站部分文章源网络,若侵权不实,请联系删除纠正,本站不担任何责任 办公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东仓巷甲4号 邮箱:redsx@sina.com

执行总监:13283623983 违法与不良信息投诉电话:0351-2112193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