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老区 关注 书画 经典 副刊 图片 视频 期刊 编委会 老促会 书库 公告

主页 > 经典 > 故事 >

《胡兰故事》连载(第一、二集)

2024-05-25 11:13 红色山西网
       编者按: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特推出反映百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刘胡兰革命事迹的《胡兰故事》。《胡兰故事》由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文水籍作者马红梅创作完成,该专集以英雄刘胡兰的成长历程和革命事迹为素材,通过40集故事,塑造了刘胡兰的革命英雄形象,生动诠释了坚定信念、不屈不挠、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刘胡兰精神。

胡兰故事
 
目录
 
       胡兰出世    
       苦难中成长    
       心中偶像    
       七岁失母    
       骑车惹的祸  
       勇“斗”奶奶  
       偷学纺线  
       “做军鞋”游戏  
       母女情深  
       凑钱买来的手绢  
       爹爹支前  
       清明脱险  
       姐妹让衣  
       抢摘棉花  
       智探刘芳  
       我要像他们那样  
       一张珍贵的相片  
       狠揍地主少爷  
       虎口夺粮  
       抗粮  
       东堡报信  
       锄奸  
       黎明枪声  
       慰劳八路军  
       报名“妇训班”  
       “逃”往贯家堡  
        奶奶追孙  
       艰苦的“妇训班”生活  
       一盘酒枣  
       勤奋的“学霸”  
       冬学  
       纺棉任务  
       斗地主  
       光荣入党  
       军鞋风波  
       护理伤员  
       老杜的夹袄  
       把我留下来  
       铲除“狗村长”  
       英勇就义
 
(一)胡兰出世
 
       1932年10月8日是农历的九月初九,按说,这一天再普通不过了,但,对于云周西村的刘起成一家来说,却是非同一般,为啥?老刘家要抱孙子了!
       一方水土一方人。云周西村,这个地图上也难找得到的小村庄,别看名不见经传,但它所在的县城,那可是响当当,它就是一代女皇武则天的家乡——山西省文水县。
       云周西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东面有连绵起伏的太行山,西面是雄伟高耸的吕梁山,滔滔的汾河水常年奔涌着,由西北向东南流经村子,灌溉着数千亩良田。这里属于晋中平川地带,土地肥沃,物产丰饶,祖辈村人春种秋收,自给自足,安稳而祥和。
       然而,“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把侵略的火焰引向了中国内地,而蒋介石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弃关外的强敌于不顾,对内加紧“剿共”,中华民族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云周西村,从此也被黑暗笼罩着。官匪财主横行霸道,抢房夺地欺压民众,老百姓的日子再也没有太平过。
       当时的云周西村共有253户人家,耕种着5600多亩土地,平均下来,每人五亩。按说,一人五亩地,凭着把力气,土里刨不出食那才怪呢!可是,全村四分之一的土地握在地主、富农手里,他们出租、放债、雇工,压榨、盘剥农民,谋取暴利,坐享其成。村里光向地主老财借债的农户就达20%,常年给地主富农扛活儿的有三十多人。而这些被喂得流油的老财主们,却经常幸灾乐祸地四处炫耀:“你们这些穷小子看着吧,我们是‘下雨地里长,天旱家里长,刮风树梢长’。”
       春借一石,夏还五石,这样的高利贷,再加上反动政府那些繁重的叫不上名堂的苛捐杂税,压得人们着实喘不过气来,云周西村为此倾家荡产的就有四十多户,流离失所、沿门乞讨的有二十多户,即使是中农人家,日子也过得节衣缩食,人心惶惶。
       吃人的世道里,生性本份、老实巴交的刘起成一家也没能躲过厄运,饱受着生活的折磨和如山的重压。
       刘起成的婆姨叫石三奴,老刘家的女主人,大当家的,云周西村有名的治家能手。石三奴的娘家在大象村,离云周西村也就几里地。精明能干的她从嫁到刘家起,一年到头不知闲地纺花织布、缝缝补补、洗锅做饭、养猪喂鸡,样样不在话下。尤其是她的勤劳和俭省,那可是门缝里吹喇叭——名声在外。一年四季,凡有月亮不点灯,点灯也不准把灯芯挑大,谁要是偷偷挑大一些,那可就惨喽,石三奴一定会火冒三丈数落个没完:“真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是造孽鬼,败家子儿!”
       不论秋收夏收,还是过时过节,刘起成一家很少吃顿好饭,歉年不用说,就是丰年也舍不得,掺糠拌菜,粗茶淡饭,常年碗里不见腥。全家人身上穿的粗布衣裳,也都是石三奴亲手织的,破了补,补了破,大人穿了小孩儿穿,剪了袖子还要当汗衫儿。
       石三奴给老刘家一共生了仨儿子,大儿子刘广谦,性格开朗,念过几天书,也算识文断字儿,十七岁那年,跟着一位本家叔叔到交城“福庆成”杂货店当了一名店小二。二儿子六、七岁的时候得了一场病,没钱治,不幸夭折了。小儿子刘景谦比大哥小八岁,老实厚道,少言寡语,一米八的汉子在自己老娘跟前也有三分怕字。
       虽然老刘家三个劳力,汗水摔成八瓣地受,可日子过得还是紧巴巴的。遇上歉收,也得向财主张口借粮兑债。为了还债,刘起成跟着本村泥匠师傅给财主家起房盖舍,修墙补院,每天披着星星出门,带着月亮回家,干起活来一点儿也不能偷懒,否则,撵你没商量,想再去?没门儿!
       清苦的日子泡着泪水过,精明的石三奴先后给俩儿子娶了媳妇成了家。可天不遂人愿,过门儿几年了,大媳妇那一亩三分地愣是寸草不生。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更何况对于耕作为生的庄户人来说,谁家不想生个带把儿的劳力?
       盼啊盼,终于在小儿子刘景谦28岁这年,老天开眼了,媳妇王变卿竟然怀上了!这不,一个延续着刘家血脉的小生命就要诞生了,能不高兴嘛!
       伴着一声响亮的啼哭声,这个小生命大声地向世人宣告:我来了!
       可惜,是个闺女。这对于盼孙心切的刘家人来说,多少有些遗憾,可不添丁也增口嘛,人旺财就旺!孩子起名儿“刘富兰”,小名儿就叫“富兰子”,这图的就是个吉利。
        这个刘富兰呀,正是我们的女英雄刘胡兰。(
马红梅
 
(二)苦难中成长
    
       风雨飘摇、动荡不安的年月里,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群众饱受艰辛,可以说是泪水里生来苦水里长。究竟有多苦呢?云周西当地流传的一首民谣成了最真实的写照:
    云周西,村民苦,
    家家户户刮盐土,
    一瓢汾水一瓢油,
    不养穷人肥财主。
       都说春雨贵如油,可在云周西,却是一瓢汾水一瓢油!这话并不夸张。多少年来,浇地的汾河水一直被地主石廷璞等财大气粗的封建势力把持着,用水的次序和多少理所当然地他们说了算。本来,按照地势和水流方向,浇地的顺序应该是先北后南,可由于村南1100多亩上好水地中,有70%被财主们霸占着,为了优先浇上这些地,他们硬生生改成了先南后北。这条不合理的旧水规像约定俗成一样一直沿用着,养着财主,苦着村民,却始终无人敢动。
       俗话说,头伏无雨二伏休,三伏无雨旱到秋,要是遇上了旱年,这浇地,就更成了村民们最头疼、最揪心的事儿了。为了能让庄稼喝上水,村民们不得不起早贪黑,甚至昼夜守在地里排队候着。可即使这样,很多时候,位于村北的土地不是浇得不适时,就是轮不上。眼看着地里焉巴巴无精打采的庄稼苗儿,村民们急啊!那可是全家一年的口粮!没了收成,咋活?
       想浇地?掏钱,高价买水!浇一亩地,最少三斗粮!
       这简直是霸王水规嘛!可是又能怎样!胳膊终究扭不过大腿,村民们怒不可遏却又无可奈何,争水纠纷经常发生,扰得民心不安。
       吃人的世道里,富兰子的出生给老刘家带来了少有的欢乐,但多了一张吃饭的嘴,生活的压力有增无减,苦难的日子就这么一天天捱着,谁也不知道啥时候是个头儿!
       由于缺吃少穿,营养不良,自从生了富兰子后,体弱多病的王变卿更加虚弱,照顾孩子也成了问题。好容易熬到了满月,婆婆石三奴把富兰子抱到了自己住的上房,大包大揽了照顾孙女的任务。
       人老隔辈亲,爷奶疼小孙。石三奴对这个孙女那可是挖心掏肺实打实地疼,一把屎一手尿,一勺饭一口汤地呵护着,捧在手心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
       春去春又来,院子里的枣花开了三回,又谢了三次,小富兰三岁了,她继承了父母的好基因,出落得越来越漂亮了:高高的个头,饱满的额头,挺直的鼻梁,一双大眼睛又黑又亮,炯炯有神,一副天生的美人坯子,这老天爷该是多宠溺富兰子啊!
       就在这年的十月,王变卿又生了,可惜,还是个闺女。富兰子可不在乎这些,生一个妹妹,多一个伴儿,高兴还来不及呢!
       都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小时候的富兰子就显出了与众不同的坚强个性。偶尔不小心摔倒磕破了,也不哭,自己爬起来,揉一揉就又去玩了。她也特别懂事、勤快。她会乖乖地陪着奶奶纺花拐线,还会跑前跑后为大人们传话递物,难怪左邻右舍都夸赞说:“富兰子真是个好闺女!”
       每当夜幕降临,到了爷爷和爹爹收工时候,富兰子会等在大门口,两眼直溜溜地盯着俩人回来的方向,一旦见到他们的身影,立刻连跑带跳地迎上去,接过两人手中的铁锹、锄头。进了家门,她还要帮着打来水、拿来毛巾,让他们洗涮,还效仿着爹爹的样子,把铁锹、锄头上的泥土细细地擦干净,然后把它们立到墙根儿。
       每次看着孙女一副小大人的模样,奶奶石三奴脸上总会露出欣慰的笑容,是啊,真快,一晃,富兰子都长大了。
       1936年,红军东渡期间,土皇帝阎锡山到处谣言惑众,说“共产党杀人如割草,无论贫富皆难逃”,再加上无休止地派粮派款,一时间,云周西村的老百姓议论纷纷,惶惶不安。
       但是,老刘家有个人却不信这个谣,谁啊?富兰子的大伯刘广谦。
       相比整日面朝黄土背朝天欺负土坷垃的村民,常年在交城打工的刘广谦可以说是见过“外面世界”的人。
       昏暗的煤油灯下,小富兰坐在奶奶怀里,跟着一家老小听大伯讲红军的故事。“红军可是好人,不用说杀人放火,和老百姓连气都不生,还抓财主给穷人分粮食哪!打起仗来可勇敢呢,十个官兵也敌不过一个红军。”
       红军,这支陌生而神奇的军队,随着谣言的戳穿,已渐渐成为广大群众心中最受敬仰、最被向往的救星。和云周西的乡亲们一样,幼小的富兰子对红军也充满了好奇和憧憬,他们盼着这个神奇的救星早日到来!(
马红梅
责任编辑:红色山西网
首页 | 网站地图

山西省老区建设促进会主办 网站版权所有:山西红色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网站备案编号:晋ICP备19004976号-1 技术服务:红色山西网运营团队

本站部分文章源网络,若侵权不实,请联系删除纠正,本站不担任何责任 办公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东仓巷甲4号 邮箱:redsx@sina.com

执行总监:13283623983 违法与不良信息投诉电话:0351-2112193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