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水红嫂
(五)“大陵乳娘”刘二女 “大陵乳娘”刘二女
地处大陵山深处的后周家山村,群山环抱,绿树浓荫。战争年代这里曾经是文水抗日民主政府和革命武装队伍的驻扎地,也是八路军伤病员和县区人员的隐蔽地。刘二女一家就住在村西南紧靠大山的小院里。丈夫王连鳌很早参加区民兵队,担任民兵队长,1945年后担任行政村长,整日奔波在边山一带的崇山峻岭。1938年初,文水抗日民主政府在顾永田县长的带领下,曾经在后周家山村印制地方流通“金圆券”,推行民主政府抗日新政。王大叔积极参与印制和保卫工作。王大婶在操持家务的同时,长期担负着掩护革命同志,照顾八路军家属和伤病员的任务。在革命斗争的艰苦岁月,敌伪汉奸把他们家视为八路干部的“窝藏处”,每当闻讯敌人进村搜捕清剿,烧杀抢掠,全家人就迅速逃到上山躲避。由于环境所逼,王大叔不得不将他家寄养的两位八路军小孩送南堡村他姐姐家代养。
1947年,在解放战争最艰难的岁月,王大婶舍其亲身骨肉,哺育区妇女干部阎琳两个孩子的事迹,至今令人感动。阎琳,原名索成云,忻县六石村人,1938年参加革命。曾任忻县抗联宣传部副部长,阳曲县抗联妇女部副部长。1945年8月任晋绥行署机关指导员,1947年初任文水七区妇联秘书。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阎琳身体染病,积劳成疾。由于居无定所,病情得不到及时治疗,她的身体每况愈下。病体难支的阎琳身边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最小的还在哺乳期。阎琳的丈夫石政委(石玉,陕西绥德人,1935年参加革命。解放战争时期曾任文水县委书记,新中国建立后,曾任湖南省委组织科长、武汉合金钢厂党委书记、交通部航舶设计院院长)长期在外带领游击队打仗,阎琳母子急需有人照料。 对阎琳的身体状况及年幼无助的两个孩子,王大婶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顾不上个人安危,冒着被杀头的危险把阎琳和孩子安排在自己家里,千方百计给与调养。1947年底,阎琳在病痛中撒手人寰。王大叔一家将逝者掩埋后,担负起抚养孩子的义务。看到最小的孩子嗷嗷待哺,王大婶不顾自己年幼的孩子,把仅有的乳汁喂给了阎琳的孩子。不幸的是,为了照顾革命同志的后代,她眼巴巴看着自己亲生孩子生病夭折。直到文水解放后,阎琳的两个孩子晋德、晋文才被他们的亲人接走。(至今阎琳墓冢仍在后周家山,每年清明节晋德、晋文都专程为长眠在这里的母亲扫墓)。刘二女于2016年逝世,享年94岁。她为革命赡养后代的“乳娘事迹”,值得我们传扬。(刘五一)
(六)玉和嫂勇救王智脱险
玉和嫂
玉和嫂名叫梁爱云,娘家文水武午村。1925年嫁西城村白万有(乳名玉和)为妻。人称玉和嫂。年方29岁时,丈夫患肺痨离世,她独自挑起抚养四个未成年孩子的重担。
战乱的环境和艰难的生活,不仅没有把这位农家妇女压垮,反而激励了她坚强刚毅的性格和宽厚仁慈的品德。抗战初期,玉和嫂的大弟参加工卫旅牺牲,她强忍泪水把大弟掩埋,又动员二弟参加我游击队,嘱咐二弟多杀日本鬼子,为大弟报仇。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里,玉和嫂在她家正房的柴火灶台下暗挖地窨,勇敢机智地保护了许多八路军干部。西城村抗日英雄闫四牛和他手下的游击队员们经常在这里隐蔽,多次躲过了敌人的追剿。 1943年,日伪五次“强化治安运动”,文水平川沦为敌占区。受党组织的派遣,王智带领的游击队秘密活动在西城村一带。(王智,原名王景行,山西河津人。1937年参加工卫队,1938年在文水组建抗日游击队。曾任文水四区区长。)当时该游击队称“西药部”,队员们划分几个小组,昼伏夜出与敌周旋,玉和嫂家就是他们的落脚处和隐蔽点。深秋的一个后晌,王智和四个队员正在院里研究工作,在外放哨的玉和嫂和她12岁的大儿子突然气喘吁吁地跑进院子,告诉王智:“来了好多日本人,还有黑狗子”。王智闻言站起,略一思索,对队员们说:“打是不行了,就咱们几个人,躲又躲不出去,我们只有藏。”说话间,玉和嫂把队员们领进正房,端起柴火上的铁锅,示意他们进了灶台下的地窨。随后,玉和嫂带儿子走出正房,拿了秕谷和簸箕从容地簸了起来。 不一会儿,鬼子和黑狗子闯进院里,大声吆喝:“有人报告你院里有人开会,他们去哪了?”,“院里就我们娘俩,哪有开会的。”玉和嫂应答。“明明有人说在你们这个胡同里”,黑狗子边诈唬边全院搜查,但未发现任何踪影。此时,胡同里传来吆喝声,敌人又窜到邻家院子。在这个胡同里挨门搜查,翻箱倒柜折腾通宵。第二天早上,王智和他的队员们在地窨里得以脱险,还吃上玉和嫂为他们刚做好的热面条。(刘五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