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老区 关注 书画 经典 副刊 图片 视频 期刊 编委会 老促会 书库 公告

主页 > 经典 > 故事 >

《胡兰故事》连载(第二十九、三十集)

2024-06-08 07:59 红色山西网
胡兰故事


(二十九)一盘酒枣
    
       1945年10月的一天。夜,已经很深了,南安村的一户农家屋里的油灯还在亮着,微微的灯光透过窗户纸隐隐地照到了院子里,这时,有两个人影匆匆地从外面走了进来。
       这两人分别是刘胡兰和妇救会秘书张玉英,她们俩刚从训练班赶过来,是来住宿的。由于战争和环境的因素,训练班的条件很是艰苦,没有固定的宿舍,学员们都是被分配到老乡家借住的,而且经常为躲避敌人的袭击要不时地转移,这次,她们借住在南安村的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大娘家。
       灯还亮着,大娘一定还没休息。刘胡兰和张玉英推开了房门,果然就见大娘正坐在炕头上微笑着看向她俩。
       “这么晚了,您老人家怎么还没睡啊?”刘胡兰有些惊讶地问。
       大娘没有回答,而是一手指着炕桌向她俩示意着:“饿了吧,你们快吃吧。”
       两人这才看到,桌上放着的是满满一盘酒枣,原来,老人家专门备好酒枣,就是要等着她们回来呢!刘胡兰和张玉英心里顿时暖暖的。
       在那个缺吃少喝的年月,酒枣可是个稀罕物,那是逢年过节才端出来招待客人的上品,不是谁家都有的,也不是谁都能吃得到的。现在这么晚了,大娘还要端出这宝贝来,是不是有什么事儿求胡兰她们呢?
       刘胡兰是个勤快的姑娘,眼勤,嘴勤,手更勤,这一点大家都有目共睹。在训练班的日子里,她除了学习和工作,还热心地帮着群众干活儿,挑水、扫院、洗涮,样样拿得起,放得下,而且,她不论走到哪里,都要把八路军的优良作风带到哪里,处处以八路军的纪律严格要求自己。
       这回,刘胡兰和张玉英被分配住到大娘家里,住下的第二天天刚亮,她们就起来忙活了,扫院,挑水,搬柴,一会儿都不闲着,还坐在大娘身旁,边替老人家穿针引线做营生,边利用拉家常的机会讲革命故事,宣传革命道理。很快,刘胡兰她们就和大娘相处得像自己奶奶一样亲了。你说,这样勤快懂事的姑娘,谁不欢迎啊!
       看着俩孩子每天早出晚归,还要帮着自己干活儿,大娘心里实在过意不去,不知道拿什么才能表示自己的心意,她想到了坛子里的这些酒枣,这可是老人家准备过年招待客人的。
       此刻,炕桌上的那盘红红的酒枣,红得发亮,亮得诱人,浓浓的香味直钻鼻孔,刘胡兰和张玉英两人下意识地舔了舔嘴唇,这都大半夜了,这肚子里还真没什么存货了,没油水的高粱饼早化成肥田粉了,这下倒是有口福了。
        “吃吧,快吃吧。”大娘还在一旁催促着俩人。
       这酒枣实在是太诱人了,张玉英的眼睛,从进门盯上它就没离开过,听大娘这么一催,她的手就不由自主地伸向了盘子,眼看就要抓到枣了,突然,她感到胳膊不知被谁轻轻推了一下,是胡兰子!张玉英用余光扫了眼胡兰子,她正朝自己使眼色,张玉英这才意识到,八路军是不能随便吃群众东西的,她伸出去的手有些不舍地缩了回来。好吧,就当饱饱眼福算了,她咽了咽口水。
       为了避免尴尬,刘胡兰扭头对大娘说:“大娘,我们不吃,您快收起来吧。”
       “不要作假,赶紧吃吧。”大娘索性抓起一把酒枣要塞给俩人,饿还是不饿,想吃还是不想吃,这眼睛是骗不了人的,大娘咋能看不出来呢。
        “收起来吧,大娘,八路军教育我们不能随便吃群众的东西。”胡兰子急了,推着大娘抓枣的手解释着。
       就这么推来让去,任凭大娘怎么塞,俩人就是不肯再接,大娘感慨地说:“咱们八路军的人啊,就是有规矩,哪像那些不死的勾子军,不给还抢着吃呢!”
        “八路军是保护咱老百姓的,军队就应该有规矩,这是纪律。”刘胡兰说这话的时候,语气里满满的自豪感。
       一盘酒枣一片情,短短的时间里,刘胡兰她俩和大娘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训练班结束后,听说这俩闺女要返家了,大娘可真有些舍不得,不停地挽留着:“闺女啊,再住几天吧。”
       刘胡兰也有些不舍,她安慰着老人家:“大娘,您放心吧,我们以后还会来的。”
       训练班的队伍走出好远了,等到刘胡兰回头再望时,大娘的身影还在村口立着,久久不愿离去……(马红梅)
 
(三十)勤奋的“学霸”
    
       说起少年有志、勤奋学习的典型,也许很多人会如数家珍:闻鸡起舞的祖逖、囊萤映雪的孙康、牛角挂书的李密等等,其实,咱们的刘胡兰也是个勤奋好学的有志青年,堪称那个年代的“学霸”。
       论勤奋,刘胡兰从小就爱学习。小时候,跟着妈妈胡文秀识字,经常把石板放在纺车上,边纺线边认字儿,一天认三个字。晚上钻进被窝里,一只手还要在被子上写来划去的,嘴里念念有词。要知道,那时候,既没有老师在屁股后面追着,也没有大考小考的考试逼着,更没有可亲可敬的爹娘盯着,可人家胡兰子对学习,就是这么自觉,就是这么自律。
       后来,奶奶石三奴不让识字了,刘胡兰就转移了战术,走出去,求外援。她之所以经常去闺蜜金仙家,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有利可图”——在那里,跟着有文化的刘芳站长能认识很多字儿呢!这样的机会岂能错过!
       再后来,县里要举办妇女干部训练班,这可是个学习的好机会,多难得啊!错过了会遗憾一辈子的,所以,刘胡兰执意背着家人“逃”到了贯家堡村,就算疼她疼到骨子里的奶奶哭鼻子抹泪儿演了一出追孙的戏码,也没能撼动她学习的信念。
       因为,刘胡兰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她越来越觉得:要想做好革命工作,必须有文化,只有学习,才能懂得更多的革命道理。她曾经对小伙伴吐露过心声:“别人吃得好穿得好,我不眼红,人家有文化,我可眼红哩!”这时候的刘胡兰,最最渴望的就是多学文化,多长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将来为革命工作打好基础。
       书山有路勤为径,这句话形容刘胡兰再合适不过了。上课的时候,刘胡兰不仅用心听,而且尽力记笔记,能记多少就记多少,不会写的,就划个圈圈,标个道道,作个记号,课后再去请教别人。
       笨鸟先飞的道理,她懂。为了尽快提升自己,刘胡兰学习特别努力,也特别珍惜时间,经常见缝插针地学,一有空儿,就拿着铅笔练习写字。那些用过的旧账本上经常密密麻麻写满了革命的词句,或者是一些人名和地名。
       有一天,夜很深了,从外面开完会的吕雪梅匆匆回到了训练班的宿舍里,一进门,她就愣住了:如豆的油灯下,刘胡兰已经伏在炕桌上睡着了,手里还握着一只铅笔头。再看桌上的小本上歪歪斜斜地写满了小字,最后一个坚决的“决”字,两个点儿还没写完。看着胡兰子熟睡的样子,吕雪梅有些不忍,却又不敢叫醒。她知道,一旦醒来,胡兰子是不会睡的。于是,吕雪梅脱下了自己的上衣轻轻地给她披上,可是,尽管动作很轻,刘胡兰还是被惊醒了。吕雪梅见状,赶紧催促说:“胡兰子,时候不早了,快睡吧。”
       睡?今天的计划还没完成呢!刘胡兰告诉吕雪梅:“姐,你先睡吧,我再学一会儿。”说着又拿起铅笔在本子上写了起来。
       对这个倔强又上进的胡兰子,吕雪梅是既心疼又欣喜。
       从训练班学习回来后,刘胡兰被任命为云周西村妇救会秘书,整天忙着办冬学、斗地主、动员群众,经常是出了东家进西家,回家后还要帮着家里干活儿,但这些都没有成为刘胡兰放松学习的借口和理由。每天晚上,家人睡了她还在看书、学习,刘景谦心疼闺女,说:“每天饭也不正经吃一顿,觉也不正经睡一阵,整天忙得到处转,不知你为个甚?”那时候,由于敌人实行经济封锁,生活条件差,学习用品就更紧缺了。可即使这样,也没有难倒刘胡兰。没有纸和笔,她就以石灰块儿为笔,以地为纸,任由自己“舞文弄墨”。
       可是,日子久了,遇到冷天雨天,在地上练字总是不太方便,这可怎么办呢?刘胡兰又开始为练字动起了脑筋。
       以前的女孩子大都有一个方方正正的梳妆盒,正是这个盒子激发了刘胡兰的创意:用这个盒子当石板不正好吗?可是,石板有了,拿什么写呢?别急,满地的细沙土不就是好材料嘛!她把盒盖翻过来,在里面铺上一层细沙土,然后,用手指或者树枝在上面写,写满了,拿起来一摇,沙土立刻恢复原状,然后再写,再摇,如此反复利用,环保又省钱。一种简便易行的写字工具就这样面世了!
       由于工作忙,经常要在晚上加班开会,可即便这样,刘胡兰也不忘学习。有一回开会晚了,灯里没了油,大家就说,这样黑灯瞎火地开会,也行,还省了油。可是,刘胡兰却不同意,硬是跑回家,倒了些麻油过来,把灯点上了。她说:“点上灯,我们就可以边听边做笔记,上级布置的工作,记下来就忘不了,也能完成好。”
       面对如此勤奋的胡兰子,想必,每个人的心里一定写着这样一个大写的字:服!
(马红梅)
责任编辑:红色山西网
首页 | 网站地图

山西省老区建设促进会主办 网站版权所有:山西红色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网站备案编号:晋ICP备19004976号-1 技术服务:红色山西网运营团队

本站部分文章源网络,若侵权不实,请联系删除纠正,本站不担任何责任 办公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东仓巷甲4号 邮箱:redsx@sina.com

执行总监:13283623983 违法与不良信息投诉电话:0351-2112193

电脑版 | 移动版